“藏糧于海”既是風口又是使命,青島建設“藍色種都”正當其時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海洋種業則是水產養殖的“芯片”。與糧食作物一樣,海水養殖同樣需要良種,在“大食物觀”下,建好來自大海的“藍色糧倉”,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應用能力、為地方經濟注入新動能有著重要意義,而海洋種業則是“藏糧于海、藏糧于技”的關鍵。
青島作為海洋科技城,如何在海洋種業產業中有所作為?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慧。鄭慧認為,在深入實施種業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青島應充分發揮科技引領的作用,發展海洋種業總部經濟,建設“藍色種都”。
青島為什么要建“藍色種都”
鄭慧表示,青島是我國藻、蝦、貝、魚、參五次海水養殖浪潮的發源地,在海洋種業領域起步較早、技術底蘊深厚。同時,青島又將打造國際種都作為城市戰略之一,而發揮在海洋種業方面的先發優勢,將海洋種業納入種都的整體戰略,無疑能進一步釋放青島的優勢并提高這一戰略的含金量。
青島發展海洋種業、打造“藍色種都”,不僅可以為城市經濟發展增添新賽道,又可以帶動高附加值產業鏈發展,輻射膠東乃至更大區域內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同時在種質資源面臨國際競爭的情況下,更能擔負起海洋科技強市的使命擔當。
海洋醫藥的研發是青島的另一大優勢海洋產業,鄭慧告訴記者,海洋醫藥和海洋種業有密切的產業互動性,海洋生物醫藥可以為海洋種質資源的培養提供飼料、藥品,而海洋種業的研發在短期內能為海洋生物醫藥提供細分的研究方向和市場,長遠來看則為海洋生物醫藥提供了更廣闊的海洋生物資源。
除海洋生物醫藥外,海洋種業還與海工裝備制造、海洋碳匯研究等產業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從更高的視角來看,海洋種業會成為青島“向海而興”的重要產業,能完善青島市的全海洋產業鏈體系。
青島應怎樣建設“藍色種都”
鄭慧告訴記者,當前正處于國內海洋種業延鏈、補鏈、強鏈快速推進的風口期,對青島而言,要找準切入賽道的定位,而綜合青島的條件,發展海洋種業的“總部經濟”是建設藍色種都最好的選擇。
鄭慧認為建設藍色種都應具備三個目標:
一是構建海洋種業的全產業鏈,即為藍色種都提供支撐的,不僅是具有經濟價值的海洋動植物品種選育培育及研發、生產等活動的海洋種業企業群,而是向上可延伸到海洋種質資源環境的保護,向下延伸至苗種的生產加工、儲運、營銷與銷售、信息服務等環節,橫向則涉及監督管理部門,科研、教學機構及苗種質量檢驗機構等主體的全產業鏈。
二是具備相當范圍的區域輻射能力。從更大的海洋產業的角度來看,種質資源研發的質量和覆蓋的范圍,決定了輻射區域的大小,漫長海岸線上從事近海養殖的地市、省份及水產產品關聯的餐飲、食品再加工行業輻射的區域,都是種業的輻射區域。而隨著以“國信一號”等大型養殖工船為代表的裝備、技術配套能力得提高,青島對種質資源的研發,已可以不囿于周邊及近海海域水產品種類,而是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水產種質資源的研發,這也為藍色種都帶動國產內海水養殖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了條件。
三是跨領域、跨產業產生帶動效應。藍色種都的運作,不僅在于海洋種業本身的發展,更在于對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的外溢效應和對各種要素的匯聚作用。建設藍色種都除了需要科技研發的不斷進步外,種業本身的發展還能與金融市場、航運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而海洋種業的進步又帶動了藍色種都轄區內的科技、資本、人才、環境等要素的集聚,尤其在人才方面,總部經濟能進一步形成吸納人才的強磁場,讓海洋種業領域研發優勢更加厚植,不斷提高科技引領的程度,放大行業內的話語權,并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
海洋“良種”需金融之水“灌溉”
鄭慧表示,海洋種業產學研轉化周期長、海洋育種企業成本高、投入回收期長等特點決定了產業培育需要長周期、高投入,而從現有行內的市場主體來看,多為體量小、創研期的海洋種業企業,而這些企業多存在因缺少適當抵押物、信用水平有效證明不足等問題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
鄭慧認為,青島應發揮多年來打造創投風投之都的優勢,多途徑為海洋種業提供金融便利化政策和服務,推動海洋種業更快更好的發展。鄭慧建議,一是政府依托現有的政府引導基金,設立海洋種業領域的專項基金,帶動民間資本對海洋種業企業投早、投小,為初創期的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二是鼓勵轄區內金融機構對海洋種業企業優質知識產權進行評估打包,開發以知識產權等為底層資產、符合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特征的金融產品;三是市屬國有資本參與海洋種業產業鏈建設,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授信、融資,提供覆蓋研發育種流轉銷售全產業鏈的金融支持。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熠 青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