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超20萬億!經濟大市紛紛推出超級“項目包”
拼經濟,關鍵是拼項目!
開年以來,各主要城市陸續發布2023年度重點項目名單,一場項目建設“競速賽”迅速展開。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項目建設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是調結構、促轉型、打基礎、增后勁的重要抓手。
24個GDP萬億城市中,有11個城市發布了年度重點項目名單,項目總投資超過20萬億元,計劃年度投資超3萬億元。
數量多、投資大、質量高、拉動力強,透過一張張“項目清單”,可以強烈感受到經濟大市昂揚的斗志和進取的精氣神。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勾勒了前排城市可期的未來。
01
頻現大手筆,提氣鼓勁
GDP萬億城市是穩增長的主攻手,也是項目建設的主陣地。
2023年,上海市安排市重大工程正式項目191項,涉及總投資約1.7萬億元,全年計劃完成投資超過2150億元,比2022年計劃數增長7.5%。
北京市在庫億元以上項目1885個、計劃總投資約2.4萬億元,今年集中推進“3個100”市重點工程。
廣州市聚焦大項目“攻城拔寨”,加快總投資約6.6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261億元的1722個項目建設,全力以赴推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突破1萬億元,創下歷年新高。
2月10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印發《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3年重大項目清單》,共納入標志性重大項目248個、總投資3.25萬億元,2023年計劃投資3395.3億元。
成都市發布2023年1號文件——《成都市2023年重點項目計劃》,2023年重點項目計劃擬編列900個,總投資24425.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511.8億元。
武漢市把2023年確定為“項目投資攻堅年”“城市更新年”,列出1154個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清單,總投資達4.5萬億元,年度投資4600億元以上。
近日印發的《杭州市落實省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2023年重大項目實施計劃》提出,2023年杭州計劃實施733個項目,年度計劃投資2000億元以上。
天津市近日公布2023年重點建設、重點儲備項目安排意見,發布855個、總投資1.92萬億元重點項目清單,項目數量、體量、質量“三量齊升”。其中,重點建設項目673個,總投資1.53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360.57億元。
青島市安排級重點項目520個,總投資1.38萬億元,“領域新、后勁大”。其中,重點建設類項目363個,總投資9391億元;重點準備類項目157個,總投資4391億元。
長沙市共有545個項目被列入重點建設項目清單,預估總投資11484億元,2023年預估投資2195億元;
泉州市安排市重點項目884個,總投資12951億元,年度投資2167億元,同比增加17.48%;
……
事實證明,投資在穩增長中的作用關鍵。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信心提升、預期回穩,被抑制的投資需求將加速釋放。要抓住這一難得機遇期,用項目建設托起投資,用投資穩住經濟基本盤。
02
產業項目“領銜”
透過一張張項目清單,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經濟大市的優勢特色和發力點。產業項目占比最大,是絕對的“主角”。
今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聚焦創新引領,在“高精尖”產業方面重點推進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共安排項目77項,包括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張江實驗室、cr929寬體客機研發、中芯臨港、聯影醫療、商湯人工智能算力平臺、華為上海基地等。
廣州市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今年,重點項目中的產業項目共360個,投資1090億元,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都市消費工業等領域。
成都市重大產業領域項目共531個,占比近六成,用項目建設深入推進產業建圈強鏈,以鏈主鏈屬企業引育和“5+N”產業生態培育促進強鏈補鏈為重點,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聚焦26條重點產業鏈實施436個重點項目。
武漢市在先進制造業領域謀劃一批100億元、50億元重大項目,包括總投資100億元的中創新航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武漢基地四期項目;瞄準數字經濟產業鏈補鏈強鏈,包括總投資50億元的中電光谷數字產業園二期項目。
杭州市先進制造業領域共有402個實施項目、占比55%,年度計劃投資956.1億元、占比近50%。其中包括年產68萬噸有機硅新材料及高端精細化學品項目、萬向創新聚能城年產80吉瓦時鋰電池項目、格力電器杭州智能電器產業園等項目,多集中在先進制造業領域。
天津市堅持制造業立市,以綠色石化、高端裝備、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鏈為抓手,加速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大項目不少,包括總投資291億元的年產120萬噸大乙烯項目,總投資75億美元的中芯西青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項目,總投資超百億元的中國電信京津冀大數據基地、騰訊天津高新云數據中心項目等。
青島市在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上持續用力,將“新項目”持續擴量作為要打好的“四場硬仗”之一,363個重點建設類項目中24條產業鏈項目共297個,占81.82%,安排了一批大項目,比如海爾膠州冰箱智能制造(一期)、濰柴動力全球未來科技研發中心、西海岸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京東智能制造等。
長沙市安排產業發展領域項目252個,預估年度投資1120億元。大項目有總投資160億元的湖南三安半導體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德賽電池儲能電芯項目,年產值約315億元、利潤約36億元的超精密高端制造產業基地項目等。
一個大項目帶動一個大產業,一個大產業帶動一方發展。各地在重項目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項目的質量,涌現出一批投資大、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它們將挺起各地的“產業脊梁”。
03
路數打法迭代升級
項目就像種子,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才能萌發、生長。在項目建設中,經濟大市迭代升級路數打法,推動項目早落地、早見效。
投資很大程度上就是投環境。上海市用持續優化營收環境來推動項目建設,為重大工程建設提供“綠色通道”,如,在一站式施工許可、區域評估、多測合一、多評合一、驗登合一等工程建設領域審批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在系統集成上下功夫,更好引導社會投資預期,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政府服務更“走心”,企業發展有信心。廣州堅持“制造業立市”“制造業當家”,制定出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促進汽車消費一攬子政策、以“四化”推動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政策性標準工業廠房建設工作指引等政策,以更大力度、更優服務、更多政策工具支持企業在穗投資發展。
制度的供給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成都市以企業所需所盼所急為要,把市場評價作為第一評價、把企業感受作為第一感受、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在打造更好的投資環境、政務環境、創新創業環境、消費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上持續加力發力,推動形成重點項目建設合力。
武漢市實施“項目投資攻堅年”行動,加大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力度,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更好發揮投資“壓艙石”作用。在增強投資后勁方面,開展項目謀劃儲備大比拼;開展招商引資大比拼,創新招商方式,強化簽約項目落地開工考核;在突出項目落地方面,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比學趕超。
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賦能百業,包括項目建設。杭州市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建設省、市、區(縣)三級聯動,覆蓋19類事項“工業項目全流程審批服務”多跨場景,構建“四階段”數字化模型,申報材料由原來的111件精簡為28件,用時由原來的47個工作日減少為9.3天,推動項目落地提速增效。
政府投資對社會資本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引導帶動作用。天津市持續通過深化改革向社會資本集中推介商業潛力大、投資機制回報明確的項目,為社會資本拓展投資空間。在今年重點項目中,以社會資本為主項目投資占比超過80%。
寧波市發布“創新攻堅清單”“改革攻堅清單”“開放攻堅清單”三張“攻堅項目清單”,各包含10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攻堅項目,以創新、改革、開放促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承載創新、改革、開放。
春播一粒子,秋收萬鐘粟。項目里蓄積著未來,培好土,播好種,施好肥,澆好水,待到秋時,一定是一個豐收年。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