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平臺落地青島
深化海洋領域交流合作,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青島顯擔當。
2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青島揭牌成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同時啟用。“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是全國唯一“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平臺,“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是全國唯一協作中心,兩個中心落戶青島發展,彰顯著青島在海洋領域的不俗實力。
近年來,青島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青島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更加注重經略海洋,著力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10年來,青島海洋經濟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總量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當下,青島正以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為目標,著力建設全球海洋事務交流中心等五個中心。此次兩個“海洋十年”中心的建立運行,成為青島海洋對外開放大事記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全國唯一,落戶青島
“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是全國唯一由自然資源部批準,聚焦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計劃,部省市三方共建的合作中心。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將以更大力度參與“海洋十年”和全球海洋治理。
“海洋十年”全稱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是近年來聯合國發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議,被稱為第三個千年伊始、“一生一次”的全球頂層海洋科技倡議,其突出特點是將海洋科技創新與綜合治理深度結合,推動形成變革性的海洋科學解決方案,促進海洋、氣候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自2017年第72屆聯合國大會批準設立,特別是自2020年第75屆聯合國大會批準設立實施以來,“海洋十年”深受國際社會普遍重視,世界各國紛紛積極參與。
對于我國而言,“海洋十年”的發展愿景和使命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發展藍色伙伴關系”等重要理念高度契合。參與“海洋十年”,是推動我國海洋走向世界的重要抓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就是我國聚焦“海洋十年”而建立的國際合作平臺。
青島是我國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宣示地。“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落地青島,體現了青島在海洋領域的不俗實力,彰顯了青島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切實把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不斷搭建國際海洋交流新平臺,拓展國際海洋合作新空間。
其實,自“海洋十年”提出伊始,我國就深入參與其中,而青島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一組內容可以直觀反映出青島的“貢獻度”——
為深入推動“海洋十年”實施,聯合國在全球各國遴選出19名專家組成“海洋十年”實施計劃編制專家組,“海洋十年”正式啟動后又遴選出15名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審議和批準“海洋十年”行動,指導“海洋十年”的相關工作。駐青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一所”)喬方利研究員作為我國唯一代表,入選了這兩個專家組;
2021年,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中國研討會在青島召開。這是我國參與“海洋十年”的首場主場活動,來自國家部委、地方政府、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社會團體及國際組織的120余家單位和機構的260余名代表參會,共同研討我國參與“海洋十年”的行動目標和實施內容;
2022年,由自然資源部牽頭,聯合外交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13家成員單位成立“海洋十年”中國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海洋十年”中國行動框架(草案)》,組織實施和協調推動我國“海洋十年”的申報等重點工作。截至目前,全球共發起45項“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中國獲批4項,其中2項由駐青科研機構發起,分別是海洋一所牽頭發起的“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以及由中國海洋大學、嶗山實驗室、海洋一所聯合16家政府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的“第二次黑潮及周邊海域國際合作研究”;
由于“海洋十年”的活動涉及面廣,聯合國除指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作為全球協調機構外,還通過分權方式在全球設立若干協作中心,負責策劃、統籌、組織相關領域的大科學計劃及相關行動的實施,在“海洋十年”實施中發揮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2022年,由海洋一所申辦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成功獲批。這是目前聯合國在全球范圍內批準設立的6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獲批的協作中心。
青島能夠承接“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建設,并非偶然。青島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尤其是集聚了嶗山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海洋一所、中國海洋大學等一批“國字號”涉海科研院校,這是青島海洋發展的核心支撐和巨大底氣。近年來,這些海洋力量通過積極參與“海洋十年”實施計劃編制、實施“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建立并運行“海洋十年”協作中心,為青島進一步深入參與“海洋十年”以及獲批建設“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核心突破,加快引領
揭牌儀式上,除“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平臺之外,“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同時啟用。這是目前聯合國在全球范圍內批準設立的6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獲批的協作中心。“中心的成功獲批和運行,標志著我國在海洋與氣候協作這一核心領域實現了從長期‘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海洋一所副所長喬方利說。
海洋與氣候精確預測預報,一直是世界科學難題。半個世紀以來,用來預測海洋與氣候變化的數值模式一直由歐美等發達國家主導,但相關模式長期存在巨大的共性偏差,直接影響預報精度和環境保障。經過二十年努力,喬方利帶領團隊構建了國際上首個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發展出首個包含海浪的地球系統模式,將海洋模擬與預報誤差減少了80%以上。美歐權威專家評估結果顯示,該團隊發展的氣候模式的綜合模擬能力排名世界首位。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在自然資源部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海洋一所聯合國內3家科研機構和兩家國際合作組織開始申報“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2022年6月,中心成功獲批;今天中心正式啟用。縱觀目前6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皆由全球最頂尖的研究機構、高校、基金會等牽頭申請建設與運行。“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的獲批運行,是我國參與“海洋十年”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國科研機構長期深耕國際海洋科學前沿領域的厚積薄發,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我國在海洋與氣候領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高度認可。
除了在數值模式領域進行創新發展、加快引領發展以外,喬方利還帶領團隊在海洋觀測設備領域實現顛覆性創新,成功研制出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的新一代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海洋表層漂流浮標,為大幅提升海洋觀測和監測能力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機。
“觀測成本是阻礙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發展的一個核心因素。歷史上,全球海洋觀測發生過3次大的變革:一是1978年海洋水色衛星發射,首次實現了海洋大范圍同步觀測;二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熱帶海洋浮標陣,建成了全球熱帶大范圍定點連續觀測網,極大推進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的監測和預測能力;三是21世紀初發展起來的全球地轉海洋學實時觀測陣(Argo計劃),目前全球約有4000個Argo浮標在海洋中運行觀測,每10天觀測一個剖面,以實現三維海洋的實時監測。”喬方利說,盡管全球無數科技工作者為海洋觀測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然而觀測成本高昂仍然是海洋觀測面臨的瓶頸問題。團隊自主研制的新一代GNSS表層漂流浮標,在與國際觀測精度保持一致的同時,觀測成本卻大幅降低,只有國際通用觀測設備的10%。
目前,在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無縫預測系統大科學計劃支持下,喬方利團隊研發了多個型號的GNSS浮標。喬方利展望說,未來,新一代GNSS表層漂流浮標通過“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推廣應用,將增進對海洋與氣候變化之間關系的科學理解,進而提升海洋與氣候的預測預報水平。
聚力成勢,互利共贏
“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和青島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海洋一所、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青島西海岸新區管理委員會牽頭,聯合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具體實施。未來,中心將聚焦聯合國“海洋十年”項目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高質量建設、深化重點雙邊領域合作實效、打造涉海國際組織集聚平臺、推動青島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等重點內容開展工作,深層次、寬領域提升我國參與全球和區域海洋治理能力。中心設立后,將如何推動這些重點內容建設,加快成勢?
海洋一所所長李鐵剛介紹,海洋一所在海洋領域的國際合作起步早、影響大,已與30多個重要海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科研單位建立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已經建立了12個海洋國際合作機構。未來,將謀劃將這些機構整合到“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形成一個更具凝聚力的海洋平臺。
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局長杜繼鵬說,北海局將發揮業務優勢,依托兩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支持高質量建設東亞海洋合作平臺,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策劃組織海洋防災減災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兩個平行分論壇,爭取參與到今年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為論壇發展注入新元素。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古嫵表示,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必須借助專業的科考裝備支撐。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將發揮一船(深海一號科考船)四龍(蛟龍號、潛龍號、海龍號、翼龍號潛水器)裝備優勢,支撐“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相關業務開展。
“中心啟動運營后,將發揮海洋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平臺、現代海洋產業培育平臺、海洋生態建設合作平臺、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平臺和國際海洋事務交流平臺等五個平臺作用。”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孟慶勝介紹,通過組織實施“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將匯聚國內外資金、技術、項目、人才、信息等要素資源,推動與有關國家共建海洋國際合作產業園區,實施藍色經濟合作示范項目,在海洋生態保護、應對海洋氣候變化及海洋災害、海洋綜合管理等領域不斷實現新突破。
整體來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的成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的獲批啟用,是青島拓展海洋領域對外交流合作平臺,提升海洋對外開放水平和能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青島通過建設上合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轉化中心,推進“透明海洋”“絲路方舟”等海洋科技合作伙伴計劃,辦好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等海洋展會活動,不斷拓展國際海洋“朋友圈”,在國際上的海洋影響力日益彰顯。
當前,青島正按照中央賦予的“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帶動形成一批現代海洋城市”的新使命、新任務、新定位,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著力打造全球海洋事務交流中心等五個中心。充分利用和發揮好“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等平臺作用,將讓青島進一步聯結世界,推動城市間、區域間、國家間海洋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文 韓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