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升7位!青島高新區何以“狂飆”
這份報告由科技部牽頭發起,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的統計和調查。對于評價城市的創新能力而言,這算得上是一份官方、權威的“金標準”,被認為是全國經濟創新創造的風向標,備受關注。
在這樣一份榜單上連續三年進入“第一梯隊”,不僅是對青島科技創新實力的認可,也代表著青島在競爭激烈的全國科創賽道上鞏固了優勢地位。
在國家“創新版圖”上,青島的“可見度”越來越高。
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通報了2022年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結果,對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進行了綜合排名,青島國家高新區排名全國第13名,較2021年提升了3個名次,連續兩年實現排名上升(2021年排名全國第16位比上年上升4個位次)。其中,創新能力和創業活躍度這一指標排名全國第12名。
作為地方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國家高新區就是城市科技創新的強引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是拉動城市發展的“火車頭”。
1992年,國務院發函批準青島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成為我國首批設立國家級高新區的城市之一。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青島高新區經歷過發展的高速期,也面臨過轉型的陣痛期,現在已經構筑起“一區多園”格局,并創新性成立了“青島市國家高新區管理專題委員會”,由青島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長擔任一把手。
通過調整領導班子和管理體制,青島強化了對國家高新區“一區多園”的統籌管理和協調職能,形成了能夠跨行政區域調配資源的管理機構。2022年,青島通過建立高新區培育分園區,已經在全省率先實現高新區在行政區(市)全域覆蓋。
全域發展高新區,用高新區成就青島。錨定“奮斗五年,重回前十”的目標,高新區“一區多園”正逐漸成為青島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01
又“高”又“新”
高新區,顧名思義就是要又“高”又“新”?!案摺笔歉咚?,“新”是新技術。
高水平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技術產出支撐新產業升級。作為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先行區,30年來,國家高新區用發展事實證明,它已經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高新區是創新產出的高地。近10年來,國家高新區R&D經費投入增長了3.7倍,并于2021年首次超過萬億,占全國企業R&D經費總投入的近一半;國家高新區內的高企數量增長了6.4倍,2021年達到11.5萬家;國家高新區內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的全國占比上升至2021年的44.0%。
高新區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2021年,國家高新區以全國2.5%的建設用地創造了13.4%的GDP。近10年來,國家高新區內企業營收增長超過2.9倍、凈利潤增長超過3.4倍、營收超過1000億元的國家高新區數量,從2012年的54家增長至2021年的97家。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高新區把創新驅動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始終充當著城市創新驅動發展的“火車頭”。尤其在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當前,國家高新區肩上的“擔子”更重。從某種程度上說,抓住了高新區,就等于抓住了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產業能級提升的“關鍵”。
對于青島高新區而言,從最開始以青島高科技工業園為核心,建有青島科技街、青島高新技術產業試驗區2個區域共僅有9.8平方公里的規模,發展到現在形成“一區多園”發展新格局,實現高新區全域覆蓋,已經成為青島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開放高地。
來自青島市科技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范圍內火炬統計納統企業達到1687家,同比增長50%;營業收入5230億元,同比增長23%;生產總值2333億元,同比增長23%;工業總產值3595.8億元,同比增長20.7%。各項指標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
科技部火炬中心給的評價結果顯示: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在企業創新成果產出效率、企業孵化水平、基礎服務設施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方面表現突出。
02
全域發展“一盤棋”
過去,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一度因為分散在不同的行政區,地理位置上無法集聚,故而存在各園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各項核心數據無法收集等“天然難題”。
要發展,就要改革;要改革,就得從頂層架構突破。改變管理體制機制,青島在市級層面創新性成立“青島市國家高新區管理專題委員會”,由分管副市長擔任主任;出臺《青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區多園”管理辦法(試行)》,建立決策機制、工作機制等管理機制;同步建立高新區“一區多園”與所在區市、有關功能區協同發展工作機制。
一個能夠跨行政區域調配資源的管理機構誕生,青島可以從全市高度規劃、研究、統籌、推動高新區“一區多園”發展。
機制順了,方向對了,加速奔跑。2022年,《青島國家高新區分園區(培育)實施方案(試行)》印發實施,當年,6個園區便被認定為青島高新區培育分園區。至此,青島市所有行政區(市)均布局有高新區分園區,青島高新區實現了全域覆蓋和提質擴容發展。
近年來,科技部調整了高新區評價體系,從以前更加注重“質”到注重“量質并舉”,對于經濟體量、企業營收占比、高新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等要求越來越高。這為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高質量發展點明了方向——要高度聚焦,突出園區產業特色。
火炬是用來照明的,每一個園區都應該在各自領域都能照亮產業發展的道路。而幾個企業無法組成一個園區,好的園區應該由頭部企業牽頭發展主導產業,并形成產業生態。
圍繞各園區資源稟賦,青島為高新區“一區多園”的園區主導產業做了精準畫像,并在各園區深入實施“沃土”計劃、“碩果”計劃、“海創”計劃,加大企業培育力度,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
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聚焦高鐵地鐵整車生產、關鍵核心系統研發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關聯產業,建設了我國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讓軌道車輛絕大部分核心技術實現了國產化。
位于嶗山區的青島高科技工業園已集聚了上百家產業鏈企業和研究機構,在虛擬現實產業的研發實力與產業集聚度上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藍色硅谷核心區集結了中國第一梯隊的海洋科研機構,擁有我國首臺自主設計的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10619米的水下滑翔機“海燕”號、填補了國內空白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展示出了海洋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青島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專委辦主任朱鐵一表示,我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地方就要加速建設創新型城市,必須發揮好國家級高新區的品牌優勢,通過聚焦產業打造科技創新優勢,讓各個園區形成“科技群峰”,助推創新型城市“主峰凸起”。
過去,青島高新區各園區的產業聚焦度不夠,布局比較分散?,F在,“串珠成鏈、聯合融通”的發展思路讓各園區之間可以錯位發展、優勢疊加,一盤高質量發展的大棋在青島被全盤激活。
03
用“火炬”照亮發展之路
就在前天,青島在全國97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力排名中位列全國第10位,展示了其作為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實力。對于保持在創新型城市第一梯隊的青島來說,在2022全國高新區大排名中進位到第13位,是正在逐漸回到其與城市發展地位和創新資源稟賦相匹配的“應有之位”。
這也恰恰說明,在經歷了發展陣痛期之后,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在頂層設計進行體制創新、讓每個園區能“各美其美”、統籌下活一盤棋的發展路子得到了行之有效的驗證。
也要看到,各地都感受到了國家高新區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引領力,紛紛申請設立國家高新區,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牽引力。去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信陽高新區、克拉瑪依高新區、遵義高新區、滁州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總數已達173家。
國家級高新區的陣營不斷壯大,競爭不斷加劇,強者愈發凸顯。
武漢高新區引領發展了光電產業,“中國光谷”已聚集光電子信息企業1000余家,在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集聚培育中,取得400G硅光模塊、10萬瓦光纖激光器、128層三維閃存芯片等一大批科技成果。
蘇州高新區是江蘇省“一區一產業”戰略布局中唯一重點支持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地區,已累計集聚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企業超800家,產值規模達300億元。
與武漢、蘇州等排在前面的頭部高新區相比,青島現代化產業的規模還不夠大,高能級引領性科技產業的鏈條還不夠完善。要實現“重回前十”的目標,青島高新區不能有絲毫懈怠。
作為全市創新創業高地,青島高新區要趁熱打鐵,進一步放大體制機制的靈活性、激發和釋放各園區的發展活力,在園區內打造更加完善的產業體系,讓科技強順暢地轉化成產業強、經濟強,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讓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進入發展的高速期。
同時,要推動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向高新區“一區多園”集聚,讓園區優先承接科技創新政策落地;加快構建“高企育苗-高企認定-高企上市”發展體系,為頭部科技企業的成長保駕護航;在園區內抓重大平臺建設、重大項目落地、科技服務提升上,率先取得成效。
科技部火炬中心在進行評價的同時,也為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的發展提供了建議:
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治理模式,推進高新區“一區多園”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強化目標導向,在高新區“一區多園”內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家電、生物醫藥等青島主導產業,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壯大;同時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在各園區內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頭部企業,在關鍵領域和節點實現自主可控;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園區國際合作,支持高新區“一區多園”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支持企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以更高的站位、更開闊的眼界,把自己放在全國、全球大坐標中來審視、謀劃和推進,把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打造成創新、人才、產業、開放、改革的高地,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讓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火炬”更亮、“引擎”更足。
作者|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