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它給青島帶來什么?
它的誕生,已滿一周。
它棲身在青島人的手機,不聲不響,卻在主人發現問題的時候,能夠立顯神通,把主人拍攝的照片精準地轉給相關部門,并將結果及時匯報給主人。
它是一個強大的問題“收集器”,也是一個神奇的辦事“小專員”,一出生就走紅,“個小”本領大。一周以來,征服了無數青島人。
它的名字叫“文明青島隨手拍”小程序。
01
先從錢說起。
是錢的事,也不是錢的事。但這三件事都與錢有關。
第一件事,大風刮來的錢。
2月15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崇明島路與舟山島街交匯處,市民劉先生剛從銀行取出來的5萬元現金不慎被大風刮飛,百元大鈔滿街飛舞。目擊的市民一起“撿錢”,結果15分鐘后,錢一張不少完璧歸趙。
第二件事,送不出去的紅包。
今年春節期間,在青島開了7年水果店的葛廣飛,在大門貼了10個紅包,每個200元,誰需要可以拿走,不用還。可張貼了大半個月,這些紅包只送出去一個,是一名遇上困難的外地網友。
第三件事,不怕丟的糖球。
元宵節之夜,在金沙灘,因為手機信號不好,來此游玩的市民在購買糖球等物品時無法完成付款,賣糖球者讓大家隨便拿,拍下收款碼來回家再付。后來,錢紛紛到賬。
這三件事都是媒體最近報道的,很多人應該也看到過。小編相信,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多人的反應一般不會太過強烈,驚呼“青島人真好!”,最正常的情緒變化應該是心里滋生出一股小小的暖流,令身心舒暢,隨手在文后默默點個贊,或在視頻上點亮小紅心。
小編集納于此,也不是想替青島博眼球要掌聲,而實在是感覺,青島人太可愛了。
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但大風刮來的錢不能要,這是骨氣;老板大方送紅包,這是一種感恩,大家不取也是一種溫良,留給真正有需求的人;而不怕丟的糖球則展現了信任。
誠然,人性是自私的,金錢的重要性無需贅述,社會無論如何發達都難免會有偷盜等違法或不良行為,但那絕不是主流。我們要看到,在現代社會,主流總是向上、向善的。
主流的社會現象,一定不是偶然,而是尋常可見。前年北京游客王巖遇到的“感動三連”,她的經歷,其實都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只是作為一名異鄉人神經更為敏感。她的感動,也讓青島市民有意識地反觀周遭,啊,是啊,我身邊也處處充滿溫暖,我怎么有些感受遲鈍了?
說到底,這些事件的背后都隱藏著兩個字:
文明。
02
文明是個有些抽象又很寬泛的概念,大到伴隨著人類從無到有的發展,形成人類文明發展史;而有時又很小,可以狹義至具體而微的日常行為,如有人闖紅燈、亂吐口香糖,可以說“不文明”。
上述這幾件溫暖的小事,生動地詮釋了青島的文明程度。事平凡而微小,卻打開了一個透視城市文明的窗口。其實,也不算是窗口,我們都生活在這個“房子”里,每個人都是其主人,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關乎整體形象。
這些年,令青島人頗感自豪的是,青島市數次奪得“文明城市”的稱號。這是所有人的榮譽,是對每個人的褒獎,里面也飽含了每個人的努力。
何謂“文明城市”?具體的指標有很多,除了市民的文明素養外,還有對市容市貌等外在的考察,這也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
近日,一款名為“文明青島隨手拍”的小程序在市民中流行起來。
市民發現身邊的臟亂差等問題,都可以拍下照片來上傳,問題“直達”相關部門,相關部門會立即現場查看處置,在問題解決后將辦理結果通過小程序直接告知反映問題的市民,形成最少環節的閉環管理。
由于具備操作簡單、處置及時、效果直接等特點,小程序一上線,就受到了市民的熱捧,也激發了市民改善居住環境面貌,參與城市管理的熱情。
家住城陽區春城路的張先生,近日一直對小區門口人行道隔離石墩的缺失耿耿于懷,他想向有關部門反映此事,但不知具體哪個部門負責,“找不到門,”張先生說,這個想法也就慢慢放下了。這幾天看到這個小程序,不管什么問題,只要反映上去,就會有相關部門“認領”,不必自己去“找門”,張先生立即試用了一下,出乎意料的是,問題當天就得到了解決,消失的石墩回來了。他不禁暗暗點贊,并在評價板塊中留言“滿意”。
在很多使用“文明青島隨手拍”小程序的市民們看來,小程序的魅力之一就是直接觸達,實現了問題處理的“終端對終端”。市民只需上傳這一個動作,其他交給相關部門對線索進行分發、轉接、反饋等。
在商業營銷里,有句話叫“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小程序走紅,或同其理。
03
前段時間,有個拙劣的謠言稱“退休人員必須在2023年1月完成待遇資格認證,否則養老金將會停發”,引發網民關注,人社部和多地人社部門緊急辟謠。
針對這一謠言,不知道青島市民是何反應,但小編相信,很多退休老年人會一笑了之,因為青島早已實現了領取資格大數據靜默認證服務模式,不必打擾市民。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數字時代,打造數字政府是每個城市的必選項。近年來,青島也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并在方方面面取得了突破,讓群眾看到了實效。
在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過程中,青島市展現了城市管理的智慧。
利用數字技術,開發“文明青島隨手拍”小程序,健全長效機制、讓群眾做文明城市創建主角,發動群眾參與、群眾監督、群眾建言,實現常態化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畢竟,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市民最有發言權。對于市民來說,別處的山青水秀,一定會敗給家門口的污水橫流。文明城市,要使得每個毛細血管暢通,每個犄角旮旯整潔,不能留有死角。
“創城”,是一個千萬人共同參與的大項目。平臺推介語中說,每個市民都是城市的代言者、參與者,也是守護者和受益者,小編看來,每個市民也還是“投資者”——投入一點點努力,發現身邊的問題并上傳,就可以實現“收益”。
這個收益,是身邊環境改善帶來的身心舒暢;是城市形象的提升,及由此給全體市民帶來的各種隱性福利。
里子,才是真正的面子。
平臺的上線,也展現了青島市城市管理的魄力和擔當。
可以想象,問題線索的“蜂擁而至”,將給相關部門增加更多的壓力,工作量定會陡增。以19日為例,多數區市收集到的線索數量均超過百條,最多的西海岸新區為667條。隨著這一平臺知曉率的不斷提高,線索數量會進一步提高。
在城市發展中,迎難而上,自我加壓,主動發現問題,大力解決問題,我們看到了青島干事創業的那股精氣神。
有問題、問題多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問題。小到一個家庭,都需要天天收拾衛生,并時時注意保持,還要在臘月里進行一次大掃除,而大到一座城市,更是千頭萬緒,問題繁雜。
不怕群眾指出問題,不擔心問題多而“丟面子”,這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坦蕩的胸襟;不怕問題難,主動給自己“找累吃”,這也是“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寫照。
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青島此次“豁”出去了。
一個“小程序”,看似是發展中的一個小小的改變,卻可能取得“四兩撥千斤”的奇效。這個“千斤”,是相關部門肩上擔子的千斤重量,也是努力付出后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嶄新局面。
據統計,自2月13日14時上線,截至2月20日18時,一周新增用戶6.02萬人,訪問量超過100萬,成為這個春天青島政民互動渠道的“頂流”。
解決問題成本的最大壓縮,將換來城市管理效能的最大化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美好的城市需要所有的市民共同動手建設。每個人的力量很微小,但匯集在一起卻是一種磅礴的偉力;家門口的一點點改變看似不起眼,每個角落都美觀整潔起來,城市才是一種360度無死角的美。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文明城市,也體現在城市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文明是環境,也是人文。
回到開頭,那三件與錢有關的事,歸根結底與文明相關。人與人之間的愛,陌生人之間的溫情,是城市最美的風景,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
看,這是文明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