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雜談?|寵主的“小心翼翼”,難抵有些用力過猛的“管理”
前些天,成都被狗咬傷的小女孩已經轉出ICU,目前生命體征平穩,各項檢查指標均明顯好轉。
這實在是讓人倍感欣慰。
近日,整治不文明養狗的行為在許多城市進行。這本應是好事,可是有些工作人員卻在執法過程中“用力過猛”,對犬只進行“無差別”抓捕,集中抓捕沒按規定拴繩的寵物犬、城市禁養犬以及流浪犬;還有地方發布“7-20時禁止外出遛狗”等規定。除此之外,狗糧投毒、打狗虐狗等視頻也在網絡頻頻流出。女童被咬傷事件后“小心翼翼”的養狗人與忍受不文明養狗行為已久的群體,又在網絡上掀起一陣針鋒相對的輿論熱潮。
這又著實令人有些惶恐。
央視網今早發表評論文章《犬只管理,小心用力過猛》,也引發網友共情。
某些地方激進的“管理規定”,頗有“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個”之感??蛇@樣,真的能夠杜絕此類現象再發生嗎?
實則不然。為了平息輿論風波,采用這樣“用力過猛”的執法手段,可能更會激化愛狗之人與不喜狗之人之間的矛盾。當一部分群眾覺得狗對自身或者家人存在威脅之時,看到執法尚且如此“用力”,便會“合理化”他們自身的過激行為;還有部分厭狗之人會借機采取一些極端行為,甚至可能會危及到人身安全。
而另一部分愛狗人士看到狗被如此“用力”對待之時,會引發他們的強烈不滿,以至做出一些不當舉動。
誠然,就當下而言,各個地方的環境、文化、風俗不同,確實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辦法,各地只能依據當地實際情況自主進行管理。這種“自主”的空間,不應該只局限于“地毯式、無差別”地“抓”,更應該把目光和精力放在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如何落實到具體的執法行動之中。
這些看似對于犬只的管理,實則最根本的還是落到了“管”人。規范養寵人的行為,如更合理的犬類登記、監管、檢疫、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和管理模式,完善被遺棄的流浪貓狗的救助與管理機制,加強監管遺棄流浪貓狗行為以及其他不文明的養寵行為,擴大文明養寵的宣傳等。
這些不僅是對不養寵之人的保護,實際上更是對養寵人及寵物本身的關照,也是對形成更和諧、更文明的養寵環境的推動。
或許我們現在還無法尋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現在的我們,起碼能做到,養寵之人文明養寵,不養寵之人也能予以對方尊重。
文:張萬琦
圖源:央視網微信公號,@瀟湘晨報,@看法視頻,@法直播,@國+社區,@江西旅游廣播,@頭條新聞,@白鹿視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