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密集調研座談,青島堅定不移做好這篇大文章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青島最突出的特色優勢。對于青島而言,經略海洋是城市發展的“必答題”。
在26日、27日連續調研海洋裝備產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發展情況后,29日,市委書記曾贊榮又分別主持召開現代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座談會和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座談會,部署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豪志,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張惠出席。
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
海洋裝備產業是青島的優勢產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是青島重點發力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兩大產業發展迅速,有力筑牢青島實體經濟根基。而隨著經略海洋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延展,優勢產業需要鞏固提升,新興產業需要培育壯大,未來產業需要前瞻布局,依托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成為青島正在著力攻堅的時代考題。
01
做強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
海洋裝備是青島重點發展的24條產業鏈之一,與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一起組成了青島七大優勢產業鏈,成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
本次調研的海洋裝備單位和項目包括海德威科技集團(青島)有限公司、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青島分部、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轉化中心、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以及青島武船麥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青島海洋裝備業的發展水平和未來方向。盡管細分領域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不斷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形成更強競爭力。
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項目。
如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轉化中心持續開展海洋監測裝備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引領產業發展的前沿技術研發以及高新技術企業孵化,著力打造我國海洋監測裝備高地;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項目,對標國際一流船艇,聚力打造國際領先的船舶研發、制造示范基地。
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是青島正著力突破的海洋新興產業。本次調研的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青島蔚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逢時南極磷蝦產業基地、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科技園,都堪稱行業翹楚,且在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方面極富經驗,它們經手的許多海洋科技成果,都已經或正成為“貨架產品”。
如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著力打造中國的“藍色藥庫”,形成了海洋創新藥物、海洋醫療器械、海洋功能食品等系列產品體系;青島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術益紗”,是國際唯一用改性殼聚糖研制成功的體內可吸收手術止血材料。
02
專家建言布局前瞻性海洋事業
海洋事業是科技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事業,眾多海洋頂尖人才、領軍人才能站在更高視域,審視國內外海洋發展態勢,牽頭推動前瞻性、國際化、引領性海洋事業發展。
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
正因如此,現代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座談會和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座談會,不僅有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等青島“本土”海洋人才參會,還邀請了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挪威船級社集團、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等來自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的專家學者、企業家。
座談會上,張海文、黃今、胡振宇、唐啟升、包振民、董雙林、王章領、鄭松、于亞、阮國嶺等專家學者、企業家先后發言,就海洋綜合戰略、港口航運、現代漁業、海洋裝備、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提出意見建議;吳立新、田輝、王輝、彭偉、劉峰、羅文臣、程增江、于廣利、杜繼鵬、崔軍紅等專家學者、企業家,就海洋科技、深海開發、海洋物聯網、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電子信息等提出意見建議。
這些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均是海洋領域代表性人物,例如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主持編制了深圳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以及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等,在城市海洋發展布局方面富有經驗;中集集團原黨委副書記、副總裁于亞帶領企業實現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建造“零的突破”,企業自主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藍鯨2號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先后承擔我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和油氣鉆探。
這些專家學者、企業家的建言獻策,基本涵蓋了海洋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有利于推動我市改造提升海洋漁業、船舶和海工裝備等優勢海洋產業,培育壯大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新興海洋產業,前瞻布局深海開發、海洋新能源等未來海洋產業,提檔升級現代航運服務、海洋文化旅游等現代海洋服務業。
03
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青島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生產總值多年來穩居國內城市第三位;海洋產業門類齊全,28個海洋及相關產業在青島均有布局。但客觀來看,青島增強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使命仍然艱巨。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是青島必須完成的課題。
眾所周知,海洋產業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推動海洋產業從數量型、規模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需要政府拿出更多能夠助推解決產業“痛點”的政策支持。
“蛟龍”號新母船“深海一號”
當前,青島也在加快布局。正在編制《青島水產種業發展專項規劃》等現代漁業發展“2+3”政策,并正圍繞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產業,研究出臺一批精準有效的海洋產業政策,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集群。
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還需要深入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匯聚和有效配置,引領帶動生產主體、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向更高級、更先進的質態演進。青島也致力于此,正立足海洋科研優勢,建好用好重大創新平臺,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企業點題、院所答題”機制,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住青涉海“兩院”院士達23人,占全國海洋領域院士約30%;海洋人才總量達37.65萬人,位居國內前列;2023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近年來,青島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頻頻超越全國,彰顯了海洋經濟平穩向好的發展態勢……這都是青島經略海洋的巨大底氣。
立足海洋發展厚實基礎,青島正在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進一步推動海洋經濟量質齊升,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
作者|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