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提“產業生態”,一窺山東營商環境新境界
6月14日,山東省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在濟南召開,會議兩次提到“產業生態”。大會指出,在打造活力迸發的創新環境上持續用力,加大創新平臺支撐,力促科技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大會還指出,全國各地都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其中之一是更加注重從簡單的要素保障轉向綜合的產業生態服務。
“生態”一詞,意思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產業生態”,則專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狀態。
優秀的企業家無不重視企業內部的“產業生態”建設。海爾和海信兩家山東著名企業,都是注重生態建設的典范。為避免科層制模式下企業領導人交接班常見的興衰更替,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在2021年11月辭任董事局主席之前,就通過16年人單合一模式的探索,把科層制企業成功轉型為自組織、自驅動、自進化的生態型企業,他交給未來的是一個人人創客、生生不息的生態。2022年3月,周厚健辭去海信集團董事長職務,退休前他一直思考的是“留下一個怎樣的海信”,周厚健將“終身制”股權改為“非終身制”的崗位激勵,自己退休時也不例外,失去了“終身制”的股權,為的是讓企業永葆生機和活力。
對一地發展來說,“產業生態”又是影響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要素的總和。企業內部的“產業生態”建設,著眼的是企業內部的生生不息;優化營商環境,則是著眼于就解決政府和企業、社會和企業等關系問題。企業就像一粒種子,總是生長于一定的環境,它能否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離不開扎根的土壤,也離不開陽光、空氣和水。優化營商環境,需要從“土壤、陽光、空氣和水”等外部要素著眼,營造良好產業生態。
近年來,山東持續實施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在全國率先開展“無證明之省”建設,營商環境整體取得新成效、展現出新氣象。特別是自2020年以來連續發布4個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山東連續三年入選營商環境最好十個省份。但營商環境不斷躍升,不代表各種“隱形門”“玻璃門”“旋轉門”能一下完全消除,融資難、融資貴、互聯互保影響優質企業發展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正因為如此,在本次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拿出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承認與先進地區相比,山東營商環境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強調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體現出全方位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的決心。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正是山東營商環境“更上一層樓”的必然選擇。
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注重事物發展的橫向聯系,強調發展環境的全面性和系統性,這是發展環境塑造的“最優解”。會議強調,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上持續用力,著力打造“民事無憂·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務品牌。“民事無憂·企事有解·政事高效”,這12字很有現實意義。舉例來說,在招商引資中,企業落地有時會涉及到拆遷事宜,拆遷就牽扯到居民利益問題,“民事無憂”企業才能順利落地,“企事有解”才算工作完成,民和企都滿意才能顯示出“政事高效”,三者環環相扣,必須全面統籌考慮,系統性解決。
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注重事物發展的縱向聯系,兼顧環境發展的穩定性和成長性,這是用發展的眼光優化發展環境。本次會議用了8個“持續用力”:政務環境上持續用力、市場環境上持續用力、要素環境上持續用力、創新環境上持續用力、法治環境上持續用力、開放環境上持續用力、政策環境上持續用力、人文環境上持續用力。
何謂“持續用力”?持續,是在過去優化環境的基礎上繼續優化,這既認識到營商環境具有承接性即穩定性的一面,同時又認識到營商環境有不斷納新即成長性的一面。好的需要繼續堅持,不好的需要不斷揚棄;同時,好了,也還可以更好,這是用發展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營商環境塑造,也符合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像創新環境、法治環境、政策環境、人文環境,這些軟環境建設,因時因勢提升的空間不少,細化的空間也有不少。
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是既重視客觀要素,又重視主觀努力,以主觀創造創新,解決現實中遇到的發展難題。在本次大會上,繼續提出“大力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也很具有現實意義。影響企業發展的問題,縱然千頭萬緒,但常常集中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常常集中在一件事上,這一件事或體現為土地要素不能保障,或體現為資金流緊張,在關鍵時間點,集中攻克作為難點的“一件事”,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就像一個森林系統,生態好了,穩定性增強,生物的多樣性、不同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系都會增多增強,同時森林系統始終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不斷吐故納新。營造良好產業生態,使企業有自生能力,還有反哺社會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環,這是經濟良性發展的必需境界。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周學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