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變身”街區,硬件軟件齊升級!青島25個老舊街區示范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小區“變身”街區,硬件軟件齊升級
青島25個老舊街區示范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更完善
市南區三明路社區結合花木特色打造“繁花三明”品牌,荒蕪的邊角地變身微笑公園,打造充滿生機的社區新空間;市北區浮山后二小區立足浮山文脈,構建具有“山水林石戲苑”多功能的文化主題“家園城市”;水清溝二小區定位“一軸四園”,傾情塑造林溪水清、情滿萬巷的宜居社區……
今年,青島計劃改造老舊小區433個,建筑面積1016萬平方米,惠及居民13.26萬戶,已于一季度全面拉開改造作業面。在“15分鐘生活圈”和“完整社區”理念指引下,今年青島老舊小區改造還鼓勵街區聯動改造,啟動25個老舊街區示范項目建設,加快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打造市政配套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備的街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更新改造后,市南區三明路社區新增了市民活動空間。劉棟 攝
讓改造更具“系統性”
時值三伏天,在膠州市阜安街道郵電新村小區改造項目現場,建設工人們仍在緊鑼密鼓進行外墻保溫施工。這處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正在進行線纜整治、外墻保溫、地下管網升級、路面鋪裝等全方位的更新改造,很快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居民面前。
隨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深入推進,自去年開始,我市逐步探索以老舊小區改造為主,帶動周邊區域進行整體性、系統化改造的老舊街區改造模式。相繼發布的《關于鞏固提升老舊小區改造成效加快推進老舊街區改造工作的通知》《青島市老舊街區改造技術導則》,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向“老舊街區改造”拓展。
從“老舊小區”到“老舊街區”,雖僅一字之差,但背后卻是對城區整體環境優化和城市品質能級全面提升的探索和期待。
這意味著,老舊街區改造不僅要進行單個小區的樓體管網翻新等“硬件”改造,還要根據群眾需求系統性提供“軟件”服務,統籌規劃老舊街區內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專項服務設施等改造內容,關注養老、托育、體育、衛生健康、社區食堂、商業便民等服務設施。
今年正在改造中的城陽區陽光麗苑老舊街區改造項目是最好的例證。按照規劃,這里的改造將不僅限于一個“小區”,而是對三個相鄰小區同步實施改造,利用空閑用地建設街頭綠地公園,改造后街區將形成由陽光麗苑、聚德苑、長安華福園及街頭公共綠地聯動的整體格局,并依托華城路、春陽三支路、康城路、康城支路形成連續的、片區性的街區沿街景觀。
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老舊小區還是老舊街區改造,都應推進完整社區建設工作,通過建設養老、托育、助餐等社區服務設施,完善老舊小區“一老一小”服務功能,給居民帶來更便利的生活體驗。
讓居民“唱主角”
今年年初,海倫路街道嘉定山社區、北嶺山社區、哈爾濱路社區會議室里變得十分熱鬧,街道、社區組織被改造區域樓長、居民代表開展老舊街區改造意見征求工作。在會上,設計單位拿出第三輪設計方案,通過PPT向居民代表詳細講解小區改造方案。居民代表暢所欲言,從小區停車位劃分到增加公共活動設施以及房屋漏水、小區綠化等多個方面提出改造意見。
家住撫順路1號院的居民李先生反映,由于居民樓年限較長,樓道管網經常堵塞,希望借樓院改造的機會將管網一起更換。街道工作人員與設計人員現場給出解決方案——老舊樓院公共區域污水管網將進行全部疏通,部分管網老化、堵塞嚴重區域將進行管網更換,居民也可以借助施工機會,自行更換家中下水管道。李先生對于解決方案十分滿意。
“今年,海倫路街道將著力解決好小區停車難、下水道堵塞、雨污分流、增加小區出入口等問題,也希望小區居民在改造過程中建言獻策、積極監督,共同打造居民滿意的民心工程。”海倫路街道城管辦負責人介紹。
家門口更新,居民唱主角。四機宿舍建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是青島現存的最大的單一工廠宿舍區。由于四機宿舍老年群體多,適老需求高,此次改造以適老化需求為依托,在每個宅間盡可能增設無障礙、休憩交流、晾曬、健身等設施,引導推進加裝電梯工作,引入智慧化、大物管等軟性服務,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幸福感。同時,四方街道聯合人大代表、紅色合伙人、駐街單位成立助老基金,為高齡老人、獨居老人、半失能老人配置安裝床邊扶手、可折疊椅等適老化設施,提供更為精準化的便民服務。(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