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審計局:資源環境審計改革助力守護“綠水青山”
市審計局創新優化審計工作機制、資源、技術,不斷提升科技強審能力
資源環境審計改革助力守護“綠水青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護綠水青山是審計監督的重要職責。市審計局創新實施資源環境審計改革,通過優化審計工作機制、資源、技術等,牽引推動各級各部門節約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為青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作出審計貢獻。
“綠色審計”倒逼“綠色擔當”
青島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今年印發《關于建立健全青島市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意見》,聚焦美麗青島建設、膠州灣保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等重點任務開展綜合評價和特定事項評價,對領導干部開拓創新、積極作為取得顯著成效的實行正面激勵,對特定負面事項實行強制評價,并明確提出將評價結果及整改情況運用到領導干部考核、任免、獎懲中,推動領導干部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生態文明建設是系統工程,要旗幟鮮明支持鼓勵領導干部勇扛重任,加大正向激勵力度,更要為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劃定‘硬杠杠’、拉出‘警戒線’。”市審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評價結果作為考核、任免、獎懲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有助于進一步發揮審計常態化“綠色體檢”職能作用。
用“綠色審計”倒逼“綠色擔當”,此前,青島還研究制定了《青島市資源環境審計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進一步明確資源環境審計任務目標、時間表,強化資源環境審計規劃引領。此次新印發的《意見》提升審計結論客觀性、權威性,綜合考量土地資源、水資源、環境綜合治理與各(區)市資源稟賦差異,創新設立“3+X”審計評價模式,解決查找問題“同質化”、審計評價“千人一面”問題。同時,在省內率先出臺鎮(街道)評價指標體系,明確“審什么、怎么審、如何用”,讓評價指標體系更符合青島實際,為算準領導干部“生態賬”提供標準和依據。
為提升資源環境審計協同性,青島還不斷創新專項機制,在暢通內部業務流程方面,在法規處負責審理的基礎上,增加資環處參與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報告征求意見前置審核、審計業務會議審定等審計質量管控環節,進一步規范提升審計質量;在打通外部渠道方面,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立測繪地理信息與審計業務協作機制,與市檢察院建立公益訴訟領域常態化協作配合機制,構建起多方參與、共同監督的格局。
“科技強審”守護“綠水青山”
登錄“審計一張圖”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對比多時段衛星影像,察看林業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項目建設項目進度和現狀;利用地理信息軟件配合高分辨率無人機影像,對自然資源工程項目現場進行精準定位,測算苗木栽植面積等,并與實地核查的現場照片互相印證,構成完整證據鏈……聚焦提升資源環境審計效能,當下,青島正不斷創新資源環境審計中的“數字賦能”,以“科技強審”守護“綠水青山”。
依托地理信息技術、遙感影像分析技術,全市實現自然資源“一張圖”,可對全市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完成面積量算、位置鎖定、歷史追溯,從而推動資源環境審計工作打破空間限制和時間約束。“此前,我們利用‘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地理信息技術’,實現對漁船活動軌跡的‘可視化’追溯,揭示某應急處置中虛報漁船出海次數、多計費用等問題,核減費用1900余萬元。”市審計局資環處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分析歷年遙感影像,市審計局還及時揭示了違規占用土地、飲用水源地非法排污等多個問題。
通過運用二維遙感影像,讓資源環境動態盡收眼底。而三維建模技術的應用,讓資源環境問題更是無處可逃。此前,青島市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等三維全景模型,統計樹木種類和數量、土方深度和面積,核實建筑物構筑物情況,從而發現了植樹造林不實、違規侵占自然保護區、工程量弄虛作假套取財政資金等一系列問題。
“在資源環境審計中,傳統實地勘探風險高、難度大,但通過無人機、激光雷達探測等技術,獲取精細全面點云信息,可以實現對地形地物的全真模擬,從而極大提高資源環境審計效能。”市審計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不僅如此,市審計局還科學運用數據分析,充分歸集跨系統、跨部門、跨行業的業務數據,通過多種方法技術,深度挖掘耕地開墾費、污水處理費、水資源稅等資源環境稅費數據,并發現漏征水資源稅、錯征耕地開墾費、少征污水處理費等問題,目前追回相關稅費損失及滯納金6400余萬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