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6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考核評估結果出爐 青島獲評"成效明顯"一檔城市
2023年全國16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考核評估結果出爐,青島獲評“成效明顯”一檔城市,為連續三年上榜的唯一北方城市
青島:跨境電商“尖子生”如何煉成
2023年跨境電商綜試區考核評估結果近期出爐,這是商務部連續第三年對該領域開展建設進展評估。全國共計16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參加考核評估,結果共分四檔。
通過對比三年榜單發現,每年獲評第一檔“成效明顯”的城市僅有10個,三年上榜第一檔城市共14個,其中6個城市屬于連續三年上榜。
青島跨境電商綜試區就是“尖子生”之一,連續三年獲得該項考評第一檔。青島成為三次蟬聯第一檔的唯一北方城市。
跨境電商已成為外貿增長的新引擎。青島立足制造業發達、外貿貨源充足等優勢,全力擁抱這一外貿新業態。根植開放基因,嗅覺更為靈敏,青島正“放手一搏”,延伸價值鏈,塑造競爭新優勢。
青島跨境電商“垂直崛起”
30萬㎡:目前青島跨境電商綜試區擁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5處、B類保稅場所1處,可開展跨境電商出口作業場所12處,跨境電商保稅倉庫30多萬㎡
82個:青島企業已在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布局82個海外倉,倉儲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基本形成覆蓋全球、協同發展的新型外貿物流體系。與此同時,唯品會、京東、菜鳥、天貓國際、拼多多、小紅書等集聚青島,推動更多優質進口商品從青島進入中國市場
2.7萬個:目前青島外貿企業在亞馬遜、易貝、速賣通、國際站等主流平臺開設店鋪超2.7萬個
92%:到2023年底,青島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已擴大至850億元,自2016年初綜試區獲批以來,年均增長率超過92%,可謂是“垂直崛起”
2361家:今年上半年,青島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約569.3億元,同比增長23.8%;備案跨境電商企業2361家,占全市外貿進出口實績企業的十分之一
城市間“你追我趕”
我國跨境電商從零起步,20年左右完成了從野蠻生長到逐步成熟的階段。目前,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共計165個,城市間“你追我趕”在所難免。
位于青島自貿片區的青島跨境電商產業園。
通過對2021-2023年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第一檔”城市分析可以看出,青島與上海、杭州、寧波、深圳、廣州等6個城市始終領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些城市在發展跨境電商中的明顯優勢與持續活力,其典型做法也值得后來者借鑒。
如上海,發力總部經濟,集聚了一大批國際跨境電商龍頭企業,涉及跨境電商平臺、電商企業、物流和支付配套服務商等全產業鏈。
如深圳,全力培育市場主體,在2024年最新公布的中國跨境電商品牌影響力百強榜中,深圳占比超四成。
如廣州,調動全行業資源已形成產業服務生態,并提出打造“跨境電商樞紐城市”,作出“3天送達全球”的承諾。
如杭州,“電商之都”產業賦能,特別是跨境電商人才培育體系建設全國領先。
如寧波,聚焦“大家居”優勢品類跨境服務“痛點”,全面發力出口海外倉建設,目前數量和面積位居全國前列。
這些城市都位于東部沿海,制造業基底厚、物流網絡發達、熟悉外貿環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發展跨境電商的先天優勢明顯。
而這些成功經驗的“外溢”效應,又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快速趕超,從榜單分布區域也能看出端倪。2021年“第一檔”城市中9個位于東部地區;2022年和2023年“第一檔”城市中,中部地區1個(鄭州或長沙),西部地區1個(成都或重慶),由此可見,全國綜試區建設和發展從促優扶強轉向均衡覆蓋趨勢明顯。
跟隨這種變化,相關部門對綜試區的考評機制也進行了優化。商務部的評估指標體系涉及跨境電商進出口、主體培育、品牌培育、行業交流等維度,并根據每年綜試區工作重點任務進行動態調整。這些指標中既有反映綜試區客觀發展成績的指標,也有體現當地政府在發展跨境電商方面的主觀努力。從過去三年的情況來看,該考評有效發揮了優秀綜試區示范引領作用,對各地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形成正向激勵。
“出海”規則在改變
從體量來看,全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僅占當年貿易總額十分之一,為何值得各個城市如此關注?
把視線聚焦到近三年會發現,中國跨境電商深入東南亞、去到日韓歐美、抵達巴西,在海外遍地開花,已備受海外關注。
以行業頭部企業為例。這兩年快速起勢的字節跳動旗下TikTok shop和拼多多旗下Temu,連同十年前先一步出海的Aliexpress(速賣通)和SHEIN(希音),并稱“出海電商四小龍”。貨運咨詢機構Cargo Facts Consulting稱,“四小龍”日均發出商品超1萬噸,可以裝滿108架波音777貨機。而這個數字仍在增長中。
相關報告顯示,僅SHEIN和Temu每天向美國發送近60萬件包裹,數量之龐大使得以往的空運波谷時段幾乎消失。
這股力量不可小覷。讓傳統國際貿易更加“簡單”的過程中,不只是跨境電商的突圍,也不只是某個單品的爆紅,而是中國整個產業鏈的系統性崛起。
實現崛起的底層邏輯是,經歷40多年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在輸出高性價比產品的同時,比傳統外貿更進一步的是,它們正通過輸出原創的營銷模式和經驗、完善供應鏈管理,在國際市場創造新的突破。
即便是海外市場巨浪翻涌的當下,數萬商家、各跨境電商平臺正處于激烈競爭之中,但在規則的框架里,回報仍有增量空間。
青島何以“北方唯一”
三年國考,三年“第一檔”,北方城市唯一。青島何以能?
事實上,跨境電商在青島的起步并不快。2016年,青島獲批成為第二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彼時,杭州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已超過530億元,寧波也有270億元,而青島僅8.8億元。
與南方城市“起步即加速”的發展相比,北方跨境電商整體啟動有些慢。但用好“后發優勢”,同樣可以迎頭趕超。
青島就是這樣的例證。對標先進城市,復制成熟經驗,引入頭部企業,再結合自身優勢,培育“青島模式”。
“青島發展跨境電商,要把握戰略機遇。”在青島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上合新區跨境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主任陳壽發看來,建設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青島地處多個“國家戰略”交匯地,發展跨境電商空間廣闊。比如青島連續舉辦三屆的黃河流域跨境電商博覽會,成立黃河流域跨境電商產業聯盟,推動了黃河流域跨境電商協同發展。9月5日啟用的上合示范區“絲路電商”綜合服務基地,將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9月12日,上合新區跨境電商服務商生態大會將舉行,這是與青島有合作的近20個電商平臺及服務企業一次有針對性的下沉服務,將結合上合新區傳統外貿企業轉型精準把脈。”陳壽發說。
上合示范區“絲路電商”綜合服務中心。王萌 攝
今年6月,2024黃河流域跨境電商博覽會在青島舉辦。
“今年4月19日,速賣通與菜鳥青島產業帶倉正式投入運營。山東產業帶跨境商家在“家門口”就可以通過托管模式,把商品賣到全球。”阿里巴巴速賣通華北屬地運營中心負責人孫顯暉表示,這是速賣通自2022年在青島落戶運營中心后對青島的“加碼”布局。“我們看好青島的產業帶資源,從速賣通的成交數據來看,青島在美容健康、家具家紡、3C數碼電器、運動等行業都有比較顯著的優勢。”孫顯暉說,平臺服務也在根據產業帶企業的“痛點”不斷改變。比如剛進入青島時,速賣通僅提供商家自運營指導。現在已發展出自運營、半托管、全托管、海外托管四種模式。
不只速賣通,市商務局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外貿企業在亞馬遜、易貝、速賣通、國際站等主流平臺開設店鋪超2.7萬個。《青島特色產業帶跨境電商培育行動實施方案》的出臺,從頂層設計支持優勢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小單快反”交付能力。借力主流電商平臺服務,青島“貿易+生產”型跨境電商企業都能獲得一對一量身定制服務。
“海陸空鐵‘四港聯動’是青島發展跨境電商的天然優勢。”自2012年成立以來,青島一番貨運代理有限公司實現了從傳統物流到綜合供應鏈服務的轉型,目前更聚焦為日本電商提供綜合服務,公司總經理劉青巖對青島企業如何抓住物流樞紐優勢發展跨境電商感觸頗深。他舉例說,日本消費者對“中國制造”接受度非常高,青島和日本是近鄰,無論空運還是海運,貨運物流都很快捷便利,青島優勢產業帶產品在日本更是廣受歡迎。“但是許多做慣傳統貿易的企業對產品包裝設計意識不強,這對于進軍日本市場是一個短板。”劉青巖解釋道,因為日本顧客習慣于通過包裹的干凈程度、外包裝的完美程度來判定產品的好壞,“看到這種需求,我們成立了檢品公司,為跨境出口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包括包裝改進、質量控制等,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劉青巖口中的增值服務,是跨境電商服務中的一項。目前,青島正持續提升綜試區公共服務平臺在線通關、退稅效率,拓展倉儲查詢、智慧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內容,為企業提供在線建站、通關申報、合規輔導等全鏈條服務。
青島農商銀行也參與其中。“最近我們和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一起在會員企業調研,爭取在跨境電商授信金融服務上有創新突破。”青島農商銀行香港中路支行行長曲守峰說,除了直接授信服務,該行還積極探索跨境供應鏈金融服務,基于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交易數據和信用記錄,能夠為企業量身定制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的融資方案。
“跨境電商發展迅猛,專業人才亟待補充。”樂盈電商學院市場總監徐亮表示,華南地區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完善,高校和企業普遍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許多學校會安排學生在大二、大三時進入相關企業實習,參與到跨境電商實際運營中去。這種“學以致用”的教育模式,不僅讓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更能夠讓他們提前適應職場環境,增強就業競爭力。“借鑒南方經驗,在樂盈牽線下,青島多所高校和中職院校與相關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參與到跨境電商專業的共建與授課,讓學生能夠從邊學邊干中掌握更多實操技能。”徐亮說。
打通跨境電商各個環節“堵點”,青島已構建了政策保障體系。在出臺《青島市支持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又印發了《2024年度青島市加快推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細則》,通過支持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在培養人才的道路上,更加節省成本;支持企業通過自建站方式拓寬線上流量,開拓新渠道;鼓勵企業與東盟、上合組織國家等新興市場優勢平臺開展緊密合作,搶抓新市場;引導公共海外倉建設成集倉儲、物流、營銷、展示、售后于一體的跨境電商橋頭堡,探索新模式。
加強頂層設計,青島跨境電商生態圈不斷豐盈起來。
市商務局數據顯示,目前青島跨境電商綜試區擁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5處、B類保稅場所1處,可開展跨境電商出口作業場所12處,跨境電商保稅倉庫30多萬平方米。全市近40家企業已在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布局82個海外倉,倉儲面積約50萬平方米,擁有18個“山東省重點培育的公共海外倉”,基本形成覆蓋全球、協同發展的新型外貿物流體系。與此同時,唯品會、京東、菜鳥、天貓國際、拼多多、小紅書等集聚青島,推動更多優質進口商品從青島進入中國市場。
位于青島自貿片區的中日韓消費專區電商體驗中心。
到2023年底,青島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已擴大至850億元,自2016年初綜試區獲批以來,年均增長率超過92%,可謂是“垂直崛起”。
今年上半年,青島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約569.3億元,同比增長23.8%;備案跨境電商企業2361家,占全市外貿進出口實績企業的十分之一。
面對巨大的全球消費需求與潛力,青島大大小小跨境電商從業者正展現出超強的戰斗力。在平度,小小的睫毛產品年產值能達到100億元;在城陽,一件普通工具的跨境銷售量已做到日均1萬單……跨境電商,不僅為當下“出海”開辟了新航道,還孕育著城市開放發展的新未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見習記者 王奕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