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高度15米的大壩是如何建起來的?來看記者探訪→
平均高度15米,官路水庫“平地起大壩”
人勤春來早,項目建設忙。隨著天氣轉暖,多地水利建設按下“加速鍵”。
在位于膠州市的官路水庫建設現場,560余臺機械設備轟鳴作響,運輸車、旋耕機、壓路機等來回穿梭,土料開挖、轉運翻曬、大壩填筑、泵站和引水箱涵建設等作業緊張有序,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官路水庫雛形初具。
今年是官路水庫主體工程建設的收官之年。隨著大地回溫,官路水庫建設項目開始全面復工,700余名建設者搶抓春修水利“黃金期”,加班加點推進項目施工,吹響水庫建設攻堅“沖鋒號”。
不知不覺中,平地起大壩。隨著一層層夯土的填筑,大壩不斷“生長”,目前均高在15米左右,“元寶形”水庫初具規模。當下,官路水庫三大主體工程中,圍壩填筑已完成總量的88%,泵站工程已完成總量的72%,引黃濟青連接線工程已完成總量的82%。工程累計完成投資58.8億元,整體高效有序推進。
在官路水庫建設現場,旋耕機、運輸車等來回穿梭。
大壩是如何建起來的?引黃濟青連接線有何作用?水庫建成什么樣了?近日,記者走進官路水庫建設現場一探究竟。
工程建設“進度條”
●大壩均高在15米左右,“元寶形”水庫初具規模
●圍壩填筑已完成總量的88%,泵站工程已完成總量的72%,引黃濟青連接線工程已完成總量的82%
●工程累計完成投資58.8億元
●主體工程將于今年年底完工
官路水庫三大作用
●補齊未來供水缺口,讓青島擁有充足的水源儲備能力
●實現“雙渠雙庫”供水,調配能力相當于現在的4倍
●保障糧食生產和生態環境,改變城鎮用水擠占農業和生態用水的局面
大壩“開封”翻曬土料
開春回暖后,官路水庫大壩脫去了厚厚一層保溫“棉衣”,也就是四五十厘米厚的防凍封面土層,開啟了新一年的“拔節生長”。
在圍壩工程三標段一處土料翻曬場,一臺臺旋耕機多頭并進,將從水庫底部開挖轉運過來的土料攤平、反復翻曬,待土料含水率達到填筑標準后再運走筑壩。不遠處,多名工人在土料中穿梭,不時俯身撿起土中的樹枝、草根等雜物,裝到隨身攜帶的袋子里,一幅生機勃發的“春耕”圖景躍然眼前。
官路水庫作為平原水庫,大壩設計為均質壩,整個壩體采用了滲透性較小的粉質壤土。而圍壩最大壩高為24.4米,相當于8層樓高,圍壩周長12.69公里,這就意味著需要大量土方來筑壩,那這些土方從何而來呢?
“圍壩填筑采取就地取材方式,土方全部來自庫底開挖出來的土料。”官路水庫工程建設指揮部現場管理組負責人龔凱介紹,整個圍壩填筑大約需要2000余萬立方米土方,從庫區內部向下挖深3—3.5米,通過土方平衡方式,一挖一填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官路水庫建設搶抓春修水利“黃金期”。
土料翻曬作為筑壩前最基礎的施工,看似簡單卻關乎整個大壩的質量和安全。
“土料翻曬有嚴格的要求,包括旋耕遍數、含水率等都有指標,上壩前會用專門的含水率檢測儀進行檢測,只有達到碾壓試驗主控參數才能使用。”圍壩工程三標段技術負責人李茂盛介紹。
李茂盛進一步解釋,土料翻曬受天氣影響非常大,氣溫過低或者雨雪天都無法翻曬,這也直接影響了大壩施工進度,他們將抓住有利天氣條件,通過飽和式投入、科學組織工序等加速圍壩填筑抬高。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庫建設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出現降雨降雪、氣溫過低等情況都無法施工,一年中有效施工的窗口期大概也就六七個月。”龔凱介紹,進入3月份后,水庫工程迎來建設的“黃金期”,他們將細化任務、壓實責任、優化考核、五方聯動,匯聚起工程建設高效合力,注重精細施工,打造精品。
“智慧水庫”日漸成型
站在大壩15米高的位置,方知平原建水庫的與眾不同。放眼遠望,2萬余畝的庫底幾乎看不到邊際,只有幾處聳立起來的進出庫泵站比較顯眼。不同于高峽出平湖,平原水庫如同一個碩大的碗,完全是通過在平地向上填筑大壩圍攏而成。
泵站建設等施工正有序推進。
圍壩工程是水庫建設中體量最大也是最核心的工程,大壩填筑質量是重中之重。記者注意到,大壩上的壓路機所到之處,留下的作業面竟然“凹凸”不平。“這里是用專門的凸塊碾機械壓出來的,有了這些凹凸的小方孔,上下兩個面層如同榫卯一樣可以緊密結合起來,壓實度就更高了。”李茂盛解答了記者心中的疑惑。
官路水庫約8層樓高的土壩是靠超過60層的土層一層層填筑起來的,每一層鋪土厚度40余厘米,要經過6到8遍無縫隙反復碾壓,先用平面壓路機,再用凸塊碾,不斷壓實。也就是說,這座壩體每一處都要經過數百遍的碾壓。
水庫大壩底寬150米、頂寬12米,按照目前的高程來測算,一個百米長的斷面,填筑一層就要5到7天時間。
如此大的作業面,大壩土層碾壓質量如何把控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智慧建造”系統的重要功勞了。
“在整個大壩填筑中,從取土、翻曬、上土到平整、碾壓、驗收,我們采取了全過程智慧監測,每一臺機械設備上都安裝了記錄儀,對行駛軌跡、行駛速率、攤鋪厚度、碾壓或翻曬遍數等關鍵指標實時分析與動態反饋。”官路水庫公司現場工程師徐彪介紹,在大壩碾壓中,碾壓機械行駛速度有定額,快了或慢了都不行,而來回碾壓中留下的搭接處是否有縫隙,在后臺監測系統中都會一覽無余地呈現出來。
“智慧建造”系統的應用,讓設備能“學習”、會“思考”,運行和管理更加高效,也讓建造質量有了保障,一座“智慧水庫”日漸成型。
智慧化不僅在水庫建設過程中有所體現,還將在后期運維中持續發力。官路水庫建成后,將采用智能運維管理體系進行運行維護。這些智慧化設備在水庫建設之初就已開始布局,如土壓計、滲壓計、沉降儀等500余套安全監測設備,會在建設過程中均勻地預埋在壩體中,將于后期與智慧信息化工程一起守護水庫安全。
輸水箱涵里能開車
從官路水庫入庫泵站出發,一條長達5.5公里的地下箱涵引水渠蜿蜒北去,與位于平度市的引黃濟青干渠相接,未來千里調引來的客水將通過引水渠流向官路水庫。
這條地下引水渠就是引黃濟青連接線工程,目前絕大部分箱涵已深埋于地下。
在引黃濟青連接線工程取水口附近,一道10余米寬的深溝赫然在目,地上挖掘機、運土車等機械設備轟鳴作響,地下數十名工人在開展箱涵鋼筋綁扎工作,現場繁忙而有序,為大干快上做足了準備。
施工現場,工人正在捆扎鋼筋。
透過澆筑完成的一段箱涵可以看到,它如同一個巨大的長方體盒子,分成了左右三個涵孔,每個涵孔高3米、寬3.5米,一輛小汽車可以輕松地在里面穿梭。
“相比于鋪設管道,引水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的箱涵,耐腐蝕性、耐壓能力強,易于維修,水質安全穩定,輸水量更大。”現場施工人員表示,連接線工程中普通箱涵工程有4.5公里,目前僅剩下取水口這百十來米沒有完工,其他都已完工并進行了回填復墾,今年的攻堅重點就是5座倒虹吸段建設任務。
作為青島最大的調蓄水庫,官路水庫建成后的主要任務是:近期調蓄黃水東調工程水量和當地雨洪水資源,以及利用引黃濟青干渠輸送的客水;遠期調蓄南水北調等客水,滿足青島供水需求。眼下,連接調水干渠的引黃濟青連接線進程已過八成,那么將官路水庫調蓄的客水輸送至各受水區的輸配水工程進展如何呢?
青島規劃建設從官路水庫向主城區、即墨、膠州—西海岸新區、平度、高密方向的5條輸水管線以及7座大型水廠,這一工程計劃分兩期建設。官路水庫輸配水工程(一期)建設內容包括輸配水工程加壓泵站、原水輸水管線、供水樞紐、配水管線、智慧水務系統等工程。
去年以來,市水務管理局積極推進輸配水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僅用9個月就完成了77項前期工作,推進效率在同類大型水利工程中領先。今年上半年,該工程將組織開工建設,計劃年內完成投資15億元。
主體工程年內完工
官路水庫工程是國家水網重要節點,也是省內在建最大調蓄水庫,總庫容2.11億立方米,規劃設計年調蓄水量5.8億立方米,將與棘洪灘水庫一起構建起“雙渠雙庫”客水調蓄架構,保障青島供水安全。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圍壩、入庫泵站、青島出庫泵站、高密平度出庫泵站、泄洪放空洞、墨水河及順溪河改道工程、引黃濟青連接工程、管理設施及信息化工程等。
自2023年2月全面開工以來,官路水庫建設如火如荼。尤其是去年以來,青島搶抓汛前汛后各種有利黃金施工期,搶工期、賽進度、保質量、守安全,高效有序推進三大主體工程施工,在2萬余畝平原上圍攏出了大水庫雛形,3座泵站的廠房及綜合樓等主體結構順利封頂,連接線箱涵段實現貫通,水庫建設初具規模。
當下,隨著一層層夯土的填筑,大壩不斷向上“生長”,目前均高在15米左右。從2023年10月份大壩填筑以來,土方已用了約1800萬立方米,水庫大壩正在加速成型。
龔凱表示,今年是官路水庫建設的收官之年,全體參建單位將以高昂的干勁和激情,高標準、嚴要求加速推進工程建設,確保官路水庫主體工程年底完工,努力打造安全韌性現代水網骨干工程“青島樣板”。
官路水庫建成后,可以為青島未來發展發揮三大作用:一是補齊未來供水缺口,讓青島擁有充足的水源儲備能力;二是實現“雙渠雙庫”供水,調配能力相當于現在的4倍;三是保障糧食生產和生態環境,改變城鎮用水擠占農業和生態用水的局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文 劉棟/圖)
鏈接
推進107個重點項目
激活發展“水動力”
近年來,青島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全面融入國家和省級水網,按照“蓄水固本、聯水強網、活水賦能”三步走戰略路徑,搶抓國家政策窗口期、建設黃金期、改革攻堅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現代水網建設,水網樞紐和骨干工程建設提檔加速。
作為2025年青島市重點工程,大沽河入海口段綜合治理工程(一期)膠州施工現場一派火熱施工圖景,挖掘機揮舞鐵臂清除障礙,施工人員搶抓低潮期整平轉運,運輸車輛穿梭不息,機械轟鳴與潮聲交織。目前工程已完成總進度70%,力爭在主汛期前建成主體工程,初步發揮行洪效益,筑牢百年一遇的防洪屏障。
麥島污水處理廠品質提升工程在去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后,轉入地上綠化和架空步道建設,計劃建設街角公園、環保科普館和空中步棧道。目前,架空步道橋體龍骨吊裝安裝完成,綠化和科普館等預計在6月份完工,待驗收后投入使用,開放綠色廠區與城市街區共生共享。
河海湖畔,筑壩鑿洞,修堤通渠……一幅幅繁忙而有序的施工畫面鋪展開來,重點水利項目建設將為青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注入強大“水動力”。
今年是青島水網示范區建設的決勝之年,青島將錨定三年建設目標,加緊聯網、補網、強鏈,構建“五干十脈、五縱五橫、兩樞多點”的大水網格局。全市水務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投資118億元,全力推進107個重點水務項目建設,包括城陽區洪江河綜合治理、即墨區中小型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等,力爭年內完工。與此同時,將及時啟動青島市“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及水資源配置規劃等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謀劃儲備“十五五”時期以及2026年擬實施的重大水網項目,形成“謀劃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達效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