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小技改”釋放民間投資“大能量”!青島這樣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小技改”釋放民間投資“大能量”
五百一十九家企業擬獲得扶持資金一點四億余元,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約十四億元
青島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新能源車用液壓制動系統軟管,已經供應比亞迪、蔚來等國內外多家新能源主機廠;在青島瓷興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純度氮化硅粉體制備技術實現產業化,成為國內唯一一家通過國際電動汽車產業鏈認證的氮化硅粉體供應商;青島盤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潤滑系統和液壓系統應用于風機、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領域……
它們是青島民營企業發力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標桿與縮影。
近年來,青島鼓勵專精特新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內生動力。市民營經濟局日前公示2024年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擬扶持企業名單,三祥科技等519家企業擬獲得扶持資金1.4億余元,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約14億元。青島正以專精特新“小技改”釋放民間投資“大能量”。
少投入、快見效、更靈活
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改造也被稱為“小技改”,是青島的一項原創政策。
對很多民營企業而言,技術創新并非只有大手筆投資這一條路徑,花費百萬元改造一條生產線或者購置幾臺新設備,把錢花在刀刃上也能取得不錯的收益。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青島民間投資增長5.8%,同比提高3.9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民間投資增速5.9個百分點,拉動全市投資增長3.4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0.8%,占比提升2.9個百分點。
這其中,專精特新企業技改投資的絕對占比不算大,但重要性不容忽視。相比于高投入、大規模的工業“大技改”,少投入、快見效、更靈活的“小技改”同樣發揮重要作用,能夠讓企業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經營方向,是民營經濟發展韌性與創新活力的表現。
從產業分布來看,519個技改項目集中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高端化工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所包含的產業,體現出制造業投資的“技術驅動”,對于鞏固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智能裝備領域的青島精銳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聚焦高端智能閥門的研發和生產;低空經濟領域的青島中科睿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民用航空器、航空航天設備、機械零部件等產品;生命健康領域的青島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功能脂質及其微囊粉研發與生產……
不局限于工業企業
同以往相比,青島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技改的方向有了一些新變化——不再局限于工業企業,新增對生產性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扶持政策。
青島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小技改”政策始于2015年,最初針對的是工業制造業企業,引導企業把資金投向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領域。隨著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躍遷,與制造業緊密相連的生產性服務業重要性愈發凸顯,青島由此關注到這部分企業的技改需求。
民營檢測機構——斯坦德檢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代表性,公司主營業務為檢驗檢測、分析研發、計量校準等,服務軌道交通、消費品、汽車零部件、電子電器等制造業,檢測設備和測量儀器的采購量很大。
在去年市民營經濟局舉辦的第27期“民企時間”黨組會議題上,斯坦德集團建議將檢驗檢測、技術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專精特新企業納入技術改造獎補支持范圍。
這一“點子”隨后被市民營經濟局吸納。由市民營經濟局會同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稅務局聯合印發《青島市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實施細則》,對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企業購置研發、生產和檢驗檢測設備的投資額達到100萬元以上,按照設備投資額的12%予以獎補,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同時取消工業制造業企業限制條件,將生產性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納入技改獎補扶持范圍,鼓勵引導更多專精特新企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斯坦德集團每年都會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更新投入,新政策填補了對生產性服務業技術改造獎補的空白,讓我們企業更有信心、更有方向。”斯坦德集團聯合創始人何曉偉告訴記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