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好房子,開出好方子
青島新聞網4月3日訊(記者 江偉)吃、穿、住、行,和咱們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每一樣都影響著大家的幸福感。相比吃、穿、行,住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畢竟,每天在外奔波忙碌后,能有個舒適的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慰藉。
今年,“好房子”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報告提出要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3月31日,住建部出臺《住宅項目規范》,對新建住宅的層高、墻體、戶門等細節給出了明確規定。各地方,也錨定“好房子”鼓勵第四代住宅建設。
看到這些,大家心里都在琢磨:“好房子”能不能成為讓咱們住得舒坦的“妙策良方”,能不能成為讓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對癥好方”,真正發揮積極作用?
一
根據“七普”數據,在2020年,全國家庭戶住房建筑面積總量超過了500億平方米。這說明,老百姓對住房的要求,早就從“有沒有房住”,轉變成“住得好不好”了。
老百姓還想住得更好。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自然都想住得更舒坦。早些年,很多家庭都住在老舊的平房里,雖說房子破舊,可承載著一家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現在,到處都是嶄新、高大的樓房,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眼下,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對住房的要求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著換更寬敞、更舒適的房子,“首改”“多改”的人群越來越多。他們不僅要求房子空間大、布局合理,對小區的配套設施、物業服務,甚至是科技含量都有了更高的標準。
地產庫存“觸底”進行時。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階段后,不少房企面臨著巨大壓力。這些庫存大多源自市場高峰期,像沉重的包袱,壓得他們快喘不過氣。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引導市場走向正軌。與此同時,市場需求逐步回暖,“去庫存”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克而瑞數據,截至今年1月末,重點50城新建商品住宅狹義庫存為31093萬平方米,和上個月相比,下降了1%,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11%。
雖說“去庫存”成效顯著,但在北京、廣州、南京、武漢等多個重點一、二線城市,新房銷售依舊任重道遠,去化周期仍超過20個月。不過,相比之前,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善,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去庫存”或已觸底,未來市場很有希望迎來新的轉機。
二
“好房子”的推出,給老百姓住房標準劃定了更高的底線。與此同時,也為房地產行業的轉型和升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推動房企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積極探尋新的發展方向。
政策給樓市撐腰。今年,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穩住樓市股市”,這表明國家在宏觀政策上,更加重視穩定市場,重塑大家對樓市和股市的信心。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也明確提出“適時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這為后續住房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調打開了空間。
這些政策的出臺,就像給房地產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能看出國家在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到了市場的實際情況,既著眼未來,又靈活多變。多項政策相互配合,不僅為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市場復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借助這些政策,房地產市場有望迎來穩定的發展,大家在買房這件事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房企“減負”又升級。近幾年,房地產行業在供給側的改革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之前,大量庫存積壓,讓房企壓力很大,現在庫存少了,資金回籠變快了,企業運營壓力也小了不少。
即使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很多有遠見的房企也沒有干等著,而是積極想辦法提升自身產品實力。就拿一些新樓盤來說,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選用新型環保材料,不僅能讓房子保溫、隔音效果更好,還能節省能源。同時,還引入了智慧安防系統,業主出入小區,有智能門禁識別,住得特別安心。在土地市場,一些房企早已開始“排兵布陣”,投入大量資金拿地。中指研究院發布報告指出,2025年1至3月,TOP100企業拿地總額2895.8億元,同比增長30.6%,增幅較上月擴大3.9個百分點。
正是這些行動,讓用心做產品的房企競爭力越來越強,為房地產行業復蘇打下了基礎。
房子需求逐漸“解凍”。從市場數據來看,大家的購房需求正在復蘇。根據中指監測的重點城市網簽數據,今年1至2月,新房市場中,100個重點城市里,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網簽面積跟去年相比,增長了13%。二線城市雖然漲幅不明顯,但也和去年基本持平。二手房市場同樣熱鬧,1至2月,30個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跟去年相比大幅增長約25%,而且不管是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還是其他城市,成交量都在上漲。
這說明,百姓對房子的需求一直都在,并非刻意遠離。只不過,經歷了市場的起伏后,大家買房變得更加理性,會優先考慮自身和家人的實際需求,關注居住體驗和價格是否匹配。
三
“好房子”能不能建成,這可不是小事,它既關系到房企的興衰、房地產行業能否健康發展,更和千家萬戶的幸福緊密相連。所以,房企、監管部門等各方要齊心協力,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多聽聽老百姓的想法。
企業家精神打造“好房子”。房企打造“好房子”,要有企業家精神。市場就如同海浪,有起有伏,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發展周期,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在市場低谷期,房企更需保持定力、積極作為。
現在,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大變革,大家對“好房子”的要求越來越清楚。在行業慢慢從谷底回升的重要時期,房企要扛起責任,拿出企業家該有的擔當。
項目開發過程中,要以科技創新引領住宅品質提升。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挑選建筑材料,再到后期配套設施建設和物業服務,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把“好房子”的理念落實到位,只有這樣,蓋出來的房子才是老百姓真正想要的。房企這么做,不僅能讓自己發展得更穩,還能帶動整個行業向高品質方向邁進。
“好房子”不能成為貴房子。雖說要打造“好房子”,但也不能讓它價格高得離譜。“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勾勒出了清晰的“好房子”標準,一旦這些高標準的房子建成,極有可能激發新一輪改善型購房需求。
在這過程中,必須始終牢記“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房企在提升房子品質的同時,要把握好成本與定價之間的平衡,讓“好房子”既能滿足大家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又在大多數人的經濟承受范圍內,推動房地產市場良性發展。
“好房子”建設不能走偏。為了確保“好房子”建設不走偏,落實就顯得特別重要。常言道,“三分部署,七分落實”,落實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好房子”能不能建成。監管部門要轉變思路,利用大數據、AI等新技術,搭建智能化監管系統。同時,要時刻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從項目立項開始,到施工建設,再到最后交付,監管部門都要借助技術手段,進行全面、實時地監控。多收集老百姓的意見,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保證“好房子”建設不偏離服務民生的方向,讓老百姓住得放心、舒心。
“好房子”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就意味著,它會成為解決房地產發展難題的“好方子”。想要真正釋放“好房子”的潛力,職能部門、房企、購房者等多方,必須擰成一股繩。職能部門要持續優化政策,強化監管;房企要積極響應,打造更多高性價比的好房子;消費者也要理性參與市場。多方攜手,不僅能提升大家的居住品質,也能為房地產市場的穩健前行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