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辦5屆,這一大會何以成為國際“旗艦”品牌
在當今多變的世界中,“標準”正發揮著超越以往的重要性——它不僅是產業發展的標尺,更是全球治理的新語言。
剛剛結束的2025青島國際標準化大會,所掀起的思想風暴還在浮山灣畔回旋,這場盛會上的每一次智慧碰撞,都在影響著未來經濟的DNA;每一條達成的國際標準,都在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確定性的力量。
從2017年到2025年,兩年一屆的青島國際標準化大會,作為全球高端標準化交流平臺,實現了“從全球參與到全球認可”,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長塞爾吉奧·穆希卡評價其為“國際標準化領域的旗艦會議”。
聚焦于“高水平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代命題,本屆盛會再次成為青島鏈接世界的橋梁與紐帶。
八年五屆,這場標準化接力賽,讓青島完成了從規則遵循者到規則塑造者的蛻變。
青島,正以標準之力,叩響未來之門。
01
緊跟時代脈動
“青島是一座很棒的城市,為我們搭建了這個絕佳的合作溝通平臺。”國際物品編碼組織主席雷諾德·巴布艾特一語中的,“我們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合作,共同制定國際標準以助力高質量發展。”
作為由三大頂尖國際標準化組織支持,在我國組織舉辦的高規格、高水平國際標準化盛會,青島這座品牌之都、標準之城,第五次站在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
本屆大會匯聚國內外標準化領域權威機構、高級別專家學者、院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國際或區域標準化組織已是大會的常客,國際物品編碼組織(GS1)和世界可持續發展標準組織(WSSO)等國際組織則是首次參與大會。
標準的力量,可以引領創新發展,引領時代進步。
此前的四屆大會,始終緊跟時代課題,以城市為平臺聚合頂尖資源,為全球發展所需探尋“標準”答案。
2017年首屆大會以“標準讓城市更加智慧”為主題,初步搭建起國際標準化高端對話平臺;
第二屆大會聚焦“國際標準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圍繞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領域開展標準化研討;
再到第四屆大會,聚焦“標準化支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設立綠色海洋、綠色港航等5個平行分會,無一不是精準觸摸世界發展脈搏。
城市發展向前一步,標準化就要跟進一步。
在人形機器人、無人機等新型產業不斷崛起的當下,本屆大會又將目光鎖定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和新型能源及綠色低碳轉型等熱點行業、未來產業,國內外嘉賓的前瞻性觀點,帶來了碰撞與啟發。
相信隨著盛會達成的共識與理念落地為行動,必將深度催化著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為青島標準化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帶來更大的動能。
02
通向國際的橋梁
作為對外開放前沿城市,青島所承載的使命不僅僅是發出青島聲音、展示“中國標準”經驗,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到標準制定中,為中國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在青島國際標準化大會啟幕前夕,首屆上海合作組織標準化合作會議在青舉行,足以展現青島國際標準化之都的重要地位。
在本次大會上,發布了《上海合作組織國家標準化機構加強標準化合作青島倡議》,其中明確提出支持面向未來的合作項目,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新能源汽車、數字化轉型等領域推動標準研究與經驗交流。
此外,青島國際標準服務站建設正式啟動,將整合國際國內標準化資源,開展國際標準信息跟蹤和推廣應用等服務,更加高效地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助力中國產品、服務、標準“走出去”。
高能級標準化國際盛會的舉辦,為這座“國際標準化之都”創造新機遇、打開新窗口。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落戶,讓青島正成為國際標準化權威與著名機構的“引力場”、人才的搖籃與智慧的磁場。
首屆青島國際標準化大會,ISO在青島設立中國首次國際標準化培訓平臺,如今已培訓5300多名中外學員。
ISO原主席張曉剛博士推動設立的青島市時序國際標準化杰出貢獻獎勵基金會,也正在持續發揮激勵作用,已有兩位杰出學者摘得ISO“青年學者獎”。
開放的土壤更吸引了德國電子電氣及信息技術協會青島代表處、美國保險商實驗室家用電器工作組等眾多全球頂尖機構和標準化人才匯集青島。
截至目前,有27個國際和全國標準化委員會秘書處落戶青島,居計劃單列市首位。
青島的企業無需遠渡重洋,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世界級的標準化服務。這些堅實的平臺,正有力助推著青島的產品、標準自信地“走出去”。
03
全球標準化新高地
標準的意義在于占領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對于培育出海爾、海信、青啤、中車等大批全球知名企業的青島而言,感觸尤深。
連辦五屆的國際標準化大會,給青島帶來了更多“世界流量”,讓本土企業更深諳標準化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倍增密碼”。
近年來,青島聚焦全市核心產業與領軍企業,以標準催化創新成果,推動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與產業融合,探索出一條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路徑,不斷改寫國際標準化版圖。
海爾集團牽頭制定的IEC63169:2020《家用和類似用途制冷器具食品保鮮》國際標準,如同一把全球通用的“保鮮金尺”,被歐盟直接引用發布,不僅叩開了國際市場大門,更顯著提升了我國家電在全球價值鏈上的話語權與競爭力。
從印尼雅萬高鐵的鋼鐵巨龍飛馳,到埃及齋月十日城市郊鐵路的平穩運行,中車四方推動中國標準走向世界。
青啤數字化車間、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等標準,成為全球行業標桿。
無論在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等傳統優勢領域,還是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向國際標準“制高點”進發的青島企業矩陣正在日漸壯大,并穩步邁向全球標準化建設“第一梯隊”。
青島正從標準的遵守者,逐漸轉變為標準的制定者。憑借過硬的產業實力和向“新”力,逐步實現“標準成果”到“國際標準”的華麗轉身。
截至目前,青島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266項,占全省近70%以上,國家標準3800余項,參與度達到18%。
面對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發展變革,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要求,青島有充足的底氣向上攀登,以高水平標準為紐帶,架設聯通中外的“規則橋梁”,塑強城市競爭力,站上全球標準化新高地。
(記者 吳帥 攝影 劉棟 制作 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