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你作別2003還未及停歇的時候,2004就已經不由分說地闖入了你的生活。過去的2003,不管你幸福也罷,驕傲也罷,遺憾也罷,終究它已是過去時了,我們的目光仍是要盯著未來,在辭舊迎新的日子,美好的愿望會像潮水似的涌上你的心頭。當新年的鐘聲次第敲響時,我們真誠地叩開了幾位市民的心扉,與讀者一起來傾聽他們新一年的人生新打算。

致富帶頭人曲孝琢:
漁家人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人物背景:嶗山區石老人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帶領石老人村利用荒山投資改建“石老人生態觀光園”,2003年4月開園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04年1月1日清晨,新年第一縷陽光曬進曲孝琢的辦公室。他喝著本村自產的苦丁茶,腦子里籌劃著———
眼瞅著要過年了,去年過年,村委會給全村老少四千多口人每人發了800元的過年補助金。2003年村里經濟收入超過以往任何一年,所以,他琢磨著,人均過年費也應該多發點,至于發多少,還得等黨員會討論后再定。
有電話打進來,有人來談與石老人村合作辦企業的事情。這是曲孝琢今年要著手辦的一件大事。“這可又是一次機遇啊。”曲孝琢感嘆道,2004年如果真把這件事辦漂亮了,石老人村在城市化進程中,又有了一個立足點,又有一批村民會得到就業機會。
抓住機遇就意味著抓住了財富,這些年來,曲孝琢把這一點看透了。作為土生土長的石老人村村民,曲孝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地體會到腳下這塊土地的價值。
村邊上的那座青山,祖祖輩輩地矗立在那里。村民們上山砍柴放羊,誰能想到那竟是一個聚寶盆?去年4月25日,石老人村利用那荒山投資改建的“石老人生態觀光園”開園了,年終一盤底,那片青山竟為村里掙回了150萬元,光門票收入就掙了120萬元。這正應了開園那天市委書記杜世成的那句話:石老人村發展的路子走對了。
曲孝琢想,腳下這條路走對了,就得接著往前走。去年在山上做出了“彩”,今年要繼續在山上做文章,過完年,請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設計的石老人觀光園二期工程方案就拿到手了,村民們將建起一個更大更有趣味的園子;另一方面,既然能向山要財富,為什么不能向海要效益?今年,石老人村打算與水產部門合作,讓村里的海水養殖業也變成一條風景線,讓城里人在海上邊捕撈邊品嘗。
像村里所有人家一樣,曲孝琢家世代靠打魚為生。而今,曲孝琢沐浴在2004年的第一縷陽光之中,他在思考著:如何帶領全村父老鄉親一起匯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變革的浪潮之中。本報記者張羽
抗非勇士秦筱梅:
信心滿懷迎接每一天
人物背景: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教授,呼吸內科資深專家,去年全市抗非典專家小組組長。
秦筱梅家離她工作的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只有幾分鐘路程。到今年為止,她在短短的兩點一線上已經走了近40年的人生歲月。
2004年1月1日,她像往常一樣坐在資深專家門診室里,一位接一位地接待著患者。作為一名醫生,她的生活平靜而平凡,然后就是剛剛過去的2003年,她突然變得不平凡了,她突然發現自己站在被關注的焦點上,她突然成了一名戰士。
去年4月到6月間,非典突如其來。在老百姓眼中,那是一個災難;在哲人眼中,那是一次人與自然的交鋒;在醫生眼中,那是一場戰爭。
秦筱梅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全市抗非典專家組組長。今天,她說:“我經歷了一場人民戰爭。”
膠州的一位婦人發高燒,入青醫附院的急診室兩天后,不治而亡。是不是非典?當晚全院迅速戒嚴;一小時之內,全院各科三十余位資深專家趕回醫院,進行尸體剖析;在市抗非典領導小組的幫助下,他們連夜與廣州相關醫學機構取得聯系,凌晨4點,廣州方面傳來檢驗報告:患者死于某種血液病,不是非典;第二天清晨,醫院戒嚴解除,一切恢復了平靜。
“在那三個月里,我們大約排除了1500余疑似病例。每一個病例就是一場戰斗。而每一場戰斗,都是全民動員,萬眾一心。”親歷非典之后,秦筱梅真切地感受到,沒有黨的領導、沒有人民戰爭的威力,我們不可能戰勝非典。
“如果非典今年再來,我們將不再恐懼。因為,我們已經初步摸清了這種疾病的規律,有了一定的經驗,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它。”
不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之所以能夠面對一個又一個來自大自然的挑戰,靠的就是萬眾一心的勇氣和力量,靠的就是把握自然規律戰勝自然災害的科學力量。這就是秦筱梅,一位普通醫生在過去一年中所親歷和感悟的。張羽

科研領軍人董雅娟:
繼續克隆牛寶寶
人物背景:萊陽農學院青島校區教授,2003年與丈夫一起成功地培育出我國首例自體繁育成功的體細胞克隆牛的后代。
因為成功地培育出我國首例自體繁育成功的體細胞克隆牛的后代,萊陽農學院克隆牛課題研究負責人董雅娟教授和丈夫柏學進教授成了2003年國內科研界的名人。
談起2004年的打算,正在西安開會的董雅娟話一出口還是沒有離開她鐘愛的克隆牛繁育事業。她高興地說:“今年首先就是要爭取再繁育出幾個克隆牛寶寶。”
董雅娟說,今年他們夫婦將根據2003年的克隆牛繁育科研實踐,對克隆牛的繁育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和總結,通過分子生物學原理,從無數實驗個例中歸納出有關克隆牛自體繁育的理論,為將來更好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打好理論基礎,提供理論支撐。
另外,董雅娟還想跟同事們一起,對克隆牛研究成果的轉化進行探討和實驗。主要是著手做從克隆牛牛奶中提取轉基因特異蛋白,并用于生物制藥中的嘗試。
董雅娟說,通過克隆技術提煉轉基因蛋白比用一般的方式(即傳統的顯微注射和精子載體技術)效率要高得多,通過克隆技術提煉轉基因蛋白的效率為100%,而一般傳統方式僅為1%。這也使董雅娟看到了將克隆技術轉化并為人類提供高效服務的希望,想到這些,她就渾身充滿了干勁。
董雅娟還告訴記者,推廣良種牛的產業化首先要解決移植胚胎的產業化問題,去年他們進行的體細胞克隆牛“超數排卵”獲取胚胎以及“胚胎玻璃化冷凍”技術取得成功,就可以獲得大量可用胚胎,移植到更多的受體母牛的子宮中,為實現良種克隆牛產業化創造了必要條件。如果一切順利,克隆牛后代可在三到五年內進入普通農家。
董雅娟說,今年他們就要進行這種產業化的探討,并有計劃地、有步驟地進行實驗。主要是想在把克隆牛引入農家院方面做一些實驗,為將來更多的克隆牛進入農家做準備,也好讓養牛的農民也嘗嘗高科技的甜頭,爭取為農民增收作出一些貢獻。本報記者霍峰

再就業明星王榮鋼:
小鴿子要闖大市場
人物背景:1998年從臺東印刷廠下崗,同年底辦起了肉鴿繁育基地。經過脫胎換骨的創業歷程之后,成了小有名氣的養鴿大王。
從一名下崗失業人員到創業成功人士,王榮鋼怎么也想不到,今天不僅自己富起來了,而且帶領一批人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
2003年對于王榮鋼來說,是發展進步的一年:他不僅被評為“青島市非正規就業先進個人”,還獲得了“青特杯”十佳創業項目獎杯。
去年這一年,王榮鋼的肉鴿養殖有了長足的發展,繁育基地生產種鴿5000余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他初步建立起了群體養殖、定點供應、網絡銷售,生產的乳鴿供不應求。
除了自己精心養好肉鴿以外,王榮鋼還團結青島市的下崗失業人員,分別在招遠、萊州、平度等地建立養鴿場,其中67名人試養成功,由此走上了創業之路;目前還有57名下崗職工在市郊或半島周邊地區尋找和考察適合自己養肉鴿的場地,并確定了養肉鴿的信心。
在王榮鋼家的鴿籠里,一黑一白兩只種鴿不時撲棱著翅膀,一副要振翅高飛的樣子。決心要在肉食鴿養殖這條道路上做出一篇大文章的王榮鋼正在謀劃著2004年的發展:“2003年9月份我到上海參加全國鴿業養殖會議上了解到,廣州、上海等南方城市大型的養鴿場的規模都在幾十萬對,短期內我肯定不會達到那么大的規模,但是我想在2004年進一步擴大養殖專業戶的規模,帶動更多的人,尤其是團結更多的下崗職工養鴿創業,脫貧致富。”
王榮鋼計劃在2004年下半年從肉食鴿飼養發展到肉食鴿深加工,從冷凍肉食鴿開始,逐步過渡到加工熟食鴿,進而發展“禮盒乳鴿”等等。而這一計劃必須要以肉食鴿產量大幅提高到50000對以上為前提,以他個人的能力和條件,短期內大幅度增加肉食鴿數量不現實,增加養殖專業戶的數量無疑是一條捷徑,一方面提高了養殖規模,另一方面又帶動了更多下崗失業職工創業。
“2004年,我會把我的技術無償地提供給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我認準了鴿子養殖市場,我們的發展前景一定是美好的。”王榮鋼的自信寫在臉上。本報記者陶修杰

海歸派王忠君:
為奧帆賽蓄積能量
人物背景:加籍華人,2003年回國加盟奧帆委(青島),任奧帆委(青島)競賽部項目主管。
年屆不惑的王忠君言語中透露出一種少見的沉穩和練達,這可能與他在國外呆了8年有關系,這位已經加入加拿大國籍的青島人在聽說家鄉2008年舉辦奧運會項目的時候,毅然決然地放下手中的生意和舒適的生活環境,回到祖國的懷抱,他要為祖國和家鄉貢獻一分力量。
記者見到王忠君時,他正在世紀大廈奧帆委(青島)競賽部的辦公室里,抱著一本厚厚的帆船專業書苦讀。他說,雖然自己有充足的體育理論知識和英語交流能力,但是要服務好奧帆賽,還必須要有非常廣博的帆船比賽知識。
王忠君出國前曾是青島市體委體育競賽訓練部門的工作人員,加盟奧帆委前,他已是加拿大一名成功的商人,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開著自己的大超市。但是聽說家鄉要舉辦奧運會項目并且需要人才時,他動心了,短暫的思考后,他賣掉了自己的超市,決定回到祖國,回到家鄉,應聘為奧帆委的競賽部項目主管。
王忠君坦言:“我來奧帆委不是為了錢財,我在加拿大的收入比這里高得多,但是我有濃厚的鄉土情結,那就是要為祖國、為家鄉做一點事,以回報祖國和家鄉對我的養育。”另外一個促使王忠君拋開優越生活條件回到祖國工作的原因是在奧運會組織機構工作的成就感,能用自己的才學籌辦首次在中國舉行的奧帆賽,對他的吸引力太大了,那種責任感和成就感是他無法抗拒的。
目前,王忠君手頭上的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以前奧帆賽的相關文字和圖像資料,學習奧帆賽的競賽規則、航行規則和抗議審理規定等業務知識,還要到不同的地方觀摩帆船帆板比賽,每天的工作安排的滿滿的,但王忠君覺得很充實。只有到了晚上閑下來的時候王忠君才有時間通過越洋電話向妻子、女兒傾訴思念之情。王忠君說,他現在渾身有使不完的勁,2004年他將全面掌握奧運會帆船比賽的相關知識,為2008年更好地為奧帆賽服務打下扎實的基礎。霍峰

科學家趙進平:
為四赴北極做準備
人物背景:物理海洋學家、國家海洋局一所副所長,是我國最早從事北極研究的科學家之一,曾于1995年、1999年兩次遠征北極進行科學考察,2003年再次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參加了北極科考,決心一定要搞清“北極”對中國大陸氣候的影響。
記者采訪國家海洋局一所副所長、物理海洋學家趙進平博士時,他正在著手為2004年有關北極科考幾個課題的研究制作提綱。
作為國內唯一一位曾三次赴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科學家,趙進平對北極有著很深的感情,他稱自己就是個“北極迷”。他說:“我第一次踏上北極,就深深地迷戀上了它。幾年的北極科學考察和研究,也使我樹立了一個信念:要深入研究北極對中國大陸氣候產生的影響,立志為國家、為人類做點實事。”
趙進平說,第四次北極科考可能定在2005年,屆時他將努力爭取再一次奔赴北極參加科考。為了能夠在第四次科考中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趙進平從上一次科考回來之后,就開始為下一次奔赴北極作一些科研方面的準備工作。他說:“參加北極科考雖然非常光榮,但是我們的壓力也很大。我們要做到最好,才能向祖國交待。2004年對我來說,是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我要完成手頭上關于北極海洋、高空大氣、冰雪、氣象等幾個方面的課題研究,同時再爭取幾個國家科技基金資助的北極科考課題進行研究,為下一次科考收獲更大做更充分的準備。”
“雖然三赴北極,但每次感受都不一樣,每一次的任務也不一樣,所以我還是對四赴北極充滿了興奮和期待。”趙進平最后高興地說。霍峰

外來務工人員周海燕:
學無止境
人物背景:臨沂人,1991年來青打工,曾做過制鞋工、推銷員等工作。1997年進入海達科技專修學院自學會計專業本科畢業。2002年6月,到海達科技專修學院擔任助教。
2004年的第一天,周海燕是在她的辦公室里度過的,記者見到她時,她的桌子上放著一本《審計》教材。“昨天得到一個‘不幸’的消息:我的注冊會計師考試的最后一門‘審計’科目沒有通過,不過還好,我把這個不愉快留給了2003年,今年我會加把勁兒通過‘審計’科目考試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
回顧過去的一年,周海燕形容“自己是考著、拼著過去的”:參加會計師中級職稱考試;參加職稱英語考試;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這一年,周海燕授課以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看書、備考、考試中度過的,“我曾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一天也沒有休息,雖然感覺有些累,但是很充實。”說話間,周海燕的臉上充滿了自豪和滿足的神情。
周海燕孜孜不倦的拼搏精神感染了她的學生,她所帶的大專班里有多名同學拿到了自學考試的本科合格證書,班級整體學習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
從一名外地來青的打工者到一步步成為高校教師,其中既有艱苦,也有幸福。周海燕說,她學習的越多越感到實踐能力的重要,以前是為了獲得一張本科學歷的文憑,現在她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她經常告誡她的學生,不要為學習而學習,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
在新的一年里周海燕的感覺還是:學無止境。她說:“現在全社會已經樹立起了不惟學歷論人才的新的人才觀,我雖然獲得了會計專業的本科學歷,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我的能力。如果有可能我還打算考取注冊稅務師和注冊評估師,畢竟現在實行的是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要想真正地投入到實踐工作中并取得成績,2004年,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陶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