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韓軍營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都在不停地探尋富裕農民的出路。無數的實踐經驗告訴人們一個真諦: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
農村勞動力就業是經濟發展、農村穩定的關鍵環節,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它既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適時轉移與充分就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長期繁榮的必要前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島既是一個沿海開放的工業化港口城市,又是一個農業大市。全市農村人均占有耕地僅1畝多,有限的農業資源卻承載著254.08萬農村勞動力,勞動力明顯過剩。近年來,我市從加快實現全市和農村現代化的大局出發,把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放在重要位置,大力促進非農就業。目前,全市直接務農的勞力僅占農村勞力的四成,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已達151.6萬人,第一產業和二、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0.6:59.4。
加快城市化進程,村民逐漸變為市民
膠州市李哥莊鎮河榮二村的村民朱峰在李哥莊做外貿生意。去年,他在李哥莊的別墅區建起了一棟三層別墅。他自豪地對記者說:“住在李哥莊,就是住在城市里。生活非常方便。”
的確,這里可不就是一座小城市!文化廣場、音樂噴泉、居民小區、星級賓館……目前,李哥莊建成區面積已達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3.8萬人,城市化率達48%,去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現在到鎮區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達到了15000余名,占全鎮經商總戶數的58%,并有6000多人在鎮上買房、蓋房居住。幾年來,李哥莊共引進和培育了230多家內外資企業,全鎮30%的農戶納入了產業化經營,90%的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農民年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650元。
而這樣的“小城市”,在青島就有16個。幾年來,這16座小城鎮共吸引了30多萬農民進住。
長期以來,農村勞動力轉移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水平較低。面對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民進城帶來的就業矛盾,我市找到了一條緩解壓力的重要途徑,那就是加快區市駐地及小城鎮建設,把區市駐地和重點鎮作為農民進城的最佳選擇和重要載體來培育。即墨市堅持把加快農村人口城鎮化作為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要措施,深化城市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寬農民進城條件,促進農村勞動力加快向城區聚集。目前,該市城區人口已達到37.5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2.3萬人,流動人口15.2萬人。近兩年,市郊五市一區駐地城市化水平達到38%,16個重點鎮達到35%。城市化進程帶動了房產、飲食等第三產業的興旺,人口集聚使小城鎮的社區就業方興未艾。
提升工業化水平,農民逐漸變為工人
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民工潮”的時候,(下轉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