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勤
日本企業家有這樣一個用人口號:“寧要合適的人才,而不要優秀的人才。”這個口號的基本意思就是:寧要合適的一般或較好人才,而不要不合適的優秀人才。至于既合適又優秀,則另當別論,是再好不過了。它所揭示的是用人的最基本法則———因事而求才,因才而施用,事能得其人,人能得其所,最終實現人盡其才,事盡其功的目的。
人事相適的基本含義有哪些呢?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才位相適。即根據人的才干類型安排合適的工作。不同類型的人在知識領域、專業特長和才能特征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不承認或不正視這種客觀的差別,尤其是強人所難,非但達不到合理用人的目的,反而會招致用人的失敗。
二、能級相適。不同能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規范和標準,合理地與崗位級別相對應,就稱為能級相適。大材小用難成事,小材大用會敗事。
三、性任相適。不同氣質類型、不同性格特點和不同行為方式的人,適宜于從事不同的社會工作。雖然人們對社會分工不可能都滿意,但從個性特點出發安排“與性相近”的工作,是提高用人效率的最佳途徑。
四、培用相適。要想使用一個人才,而且使其能夠勝任,就得事先加強有針對性的培養工作,讓他們提高能力,讓他們適應環境。在這方面,日本有一種選拔領導人的獨特方法,體現了培養和使用相適應的原則。他們重視領導人接替過渡的連續性。
在一些日本的企業里,一般是這樣做的,就是把權交給那些大家公認的尖子手中,但不給這些人職稱,以便領導有換人的機會。這時的老領導實際已退到二線,只是參與決策、監督和帶新領導三件工作,一切日常領導工作和權力已全部交給沒有職務的年輕人。待試用幾年后,老領導徹底退下來,新領導才被正式任命。這種過渡制度,使新領導可以很自然地為群眾所接受。用這種辦法選拔干部,是比較科學和可靠的。從效果上看,很少出現任后干不了,馬上換掉,又不那么容易的局面。
五、興趣相適。“興趣十奮斗=成功”,這是古今中外人才成長的公式。對成功的人才來說,其自我興趣有兩個決定性作用:
第一,興趣的濃度和發展,提供了人才探索新事物的強大動力。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去干一件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時,只感到是種沉重的負擔,而且往往會功倍事半,干不出什么成績來。相反,有一件事情是你渴望已久的,懷著濃厚的興趣去干的,不但妙趣橫生,而且能積極設法去克服進行當中的各種困難。興趣一旦深化到入迷的階段,便轉化為濃厚的志趣,產生自發的探索追求。
第二,興趣的廣泛發展,能夠擴大人才思維的輻射面,網羅到更豐富的未知點,開掘出更多的探索渠道。這對于人才的主動性、創造性來說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