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 鋼鐵、水泥、電解鋁,一邊是國家宏觀調控部門叫停之聲不斷,一邊是三大行業投資繼續保持驚人增速。叫停不停,原因何在,這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在去年投資增長接近翻番的基礎上,今年前兩個月,鋼鐵工業投資增
速達到172.6%;水泥行業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786億元,同比增長133%;電解鋁行業在建能力仍有310萬噸。 毋庸置疑,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鋼鐵、電解鋁、水泥三大行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要看到,三大行業在發展中投資增長過快,生產能力超出市場預期需求,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問題十分嚴重。
重復投資是市場競爭中的合理現象,新進入的重復投資可以比先進入的投資效率更高、素質更優,可以后來居上,優勝劣汰,這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低水平的重復投資和新進入投資過度集中,卻不是人們所期望的。
以鋼材為例,當市場需求急驟增大,鋼材價格大幅上升,大量低水平投資受到高盈利的強烈刺激,就會以比高水平投資更快的速度增長。如果需求增長過快過大,以至于普通正常技術的生產能力增長都難以應付時,就會有大量不合格的低劣投資蜂擁而入。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課題組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我國經濟的很多競爭性行業中,存在著技術裝備水平較高企業擋不住技術水平很低企業進入沖擊的現象,主要是一些高技術水平的大企業經營競爭效率較低,不能對技術水平很低但經營效率很高的小企業形成阻止其進入的競爭性門檻。
除去資本追逐高盈利的特性外,另一種普遍的觀點是,投資規模擴大、速度加快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央項目投資只增長12.1%,而地方項目投資增長卻高達64.9%,增幅同比提高24.7個百分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說,一些地方在經濟發展思路上還沒有完全擺脫盲目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思維模式,地區之間相互攀比,把增加投資作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手段。熱衷于上項目、鋪攤子,脫離實際,貪大求洋,搞一些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大廣場、寬馬路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對投資增速過猛、規模偏大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再有,宏觀調控措施存在時滯效應,導致先前的投資熱還要有一個相對較長的釋放階段。
在叫停的過程中,不少專家也提醒決策部門,要注意宏觀調控的力度,既要控制住部分行業的過度投資,又要注意把各地方、各方面及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周天勇說,我們正處于一個經濟發展的重化工業化階段,城市化水平剛過40%。在這個階段,大量消耗鋼材、鋁材和水泥,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需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樹成認為,目前已經出現的鋼材等需求增大是一種投機需求,這種虛假的需求,帶動的物價上漲是價格泡沫。但是,在調控過程中,不可混淆投機需求與正常需求。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表明,在經濟周期波動中,某些行業會由初始的恢復性增長演變為過熱增長。
最近,中央已派出10個督察組,分赴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檢查和督導,并將針對某些行業投資規模過大的情況采取措施。
有關專家認為,要真正控制類似三大行業這樣的投資過熱,實現經濟良性發展,關鍵要實現兩個轉變:即從“行政主導型投資推動”向“企業主導型投資推動”轉變,從“投資推動型經濟增長”向“消費推動型經濟增長”轉變。新華社記者杜宇劉錚(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