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站在拐彎處。
這個因煤而興的典型資源型工業城市,曾被預言逃不出“煤盡城衰”的定律,將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塌陷板塊”。然而,棗莊卻把自己提前放到了“拐點”上,沿著科學發展的方向,趟出了轉型新路。
產業轉型:煤城“漂白”
同樣是碳元素,因內部結構不同,一個可能是質軟的石墨,一個可能是堅硬的金剛石。對棗莊而言,眼前的發展仍然離不開自己的資源優勢,但坐吃山空還是未雨綢繆,將決定棗莊的未來到底是“石墨”還是“金剛石”。
挖煤——賣煤。這個簡單的循環,在棗莊延續了百余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產業的單一。“煤城”的雅號,既蘊含著它的榮耀,也滲透著無言的苦澀……
棗莊的煤炭資源只夠開采20年,以后怎么辦?
決策者的目光早已越過單一的煤炭,投在了能源、建材和煤化工這三大替代和接續產業上。
“三大基地”已經成為棗莊產業轉型的重頭戲。
能源———全市火力發電裝機容量201萬千瓦,在建、擬建機組總裝機容量468.8萬千瓦。煤變電,不僅提高煤炭附加值,也為另兩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電能。
建材——全市年產水泥2522萬噸,全省第一;在建旋窯水泥項目6個,年新增生產能力1500萬噸;石膏礦22個,年生產能力500萬噸,也是全省第一;北新建材集團投資5億元的石膏板項目已經開工,此類企業多達5家。
煤化工——去年,棗莊機焦產量已達106萬噸,在建的6個項目年可新增生產能力300萬噸;投資27億元的20萬噸醋酸、20萬噸甲醇項目年底可望投產;潔凈煤產量今年可突破100萬噸;日處理1000噸煤新型氣化爐及配套工程項目達產后,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利稅4.3億元。
三大基地建設,孕育著棗莊的未來。
去年,三大產業銷售收入占全市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3%,實現利稅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的70%,其中利潤達到了80%。
與此同時,一批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破土而出",生物醫藥、新材料、精細化工、信息電子等新項目的引進,加速了棗莊經濟轉型的步伐。
棗莊人信心十足:用不了幾年,外人將不再因煤而認識棗莊,昔日的“煤城”,將擁有全新的產業結構。
投入轉型:城市“突圍”
近日,浙商以2902萬元高價競買棗莊市政府大院的消息不脛而走。其實,早在去年棗莊就已經以2700萬元的價格把市委大院拍賣出去。
拍賣兩個大院不過是個插曲,背后的大手筆是棗莊城區西進。目前的棗莊老城區處在十分尷尬的位置上,北部、東部是塌陷區,南部是工業區,西部是泄洪走廊,四面被“卡”死了。
城市突圍,是棗莊人多年的夢想。如今,駐足新城的市政廣場,登高望遠,但見新城區北依袁寨山,南靠鉅山,東傍龜山,西臨韓龍山,山水含城,城融山色。
目前,棗莊新城建設已完成投資5億元。其中政府僅僅投入了1000萬元的規劃設計費和1億元的啟動資金。
棗莊市建委副主任董金龍說:“巨大的建設資金從哪里來?是市場化運作這個支點撬動了新城開發。”
投入機制的轉型不僅圓了棗莊的“突圍”夢,更使它步入了發展的春天。去年,棗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6.1億元,增長53%,創造了10年以來的最高增幅,靠的就是“借助外力,啟動內力,激發企業內部活力”。
山亭是個“窮哥們大聯合”的山區,過去,工業項目幾乎是空白。去年,這個區光是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就引來了7個,今年,勢頭更好——4個月就又有5個過億元項目進駐。
目前,棗莊在建的重點項目過千萬元的有430個,其中,120個過億元,有9個超過10億元。
外因不過是條件,棗莊的騰飛必須依靠自身的活力。去年一年,棗莊新增民營企業1400多家。到去年底,民營企業總數已達5046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就有371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46個百分點。
觀念轉型:棗莊“新生”
城市轉型,成敗在人--"唱著市場經濟的調,干著計劃經濟的事",必將貽害百年!
城市轉型,文章從觀念轉變起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討論一直持續至今。
棗莊的發展,癥結在哪?讓群眾說話。
精心設計的問卷共發出10000份,沒想到不足兩周,竟回收10600份,多出來的那些是群眾自制的--問情于民,棗莊市委、市政府獲得11679條滯阻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信息。
棗莊的未來,出路何在?請大家獻策。
5個不同層面的座談會在一周內舉行,市里的主要領導面對面征求意見;7個專門調查組分赴百家重點企業,開門納諫--問計于民,6000多條良策反饋到“神經中樞”。
實情,是對干部最大的震撼。思想保守的、作風不實的、管理粗放的……百姓的心里話,讓黨員干部掂出了信任的重量和責任的神圣。
接下來的事,順理成章,“三項機制”建設順風順水——
目標管理考核機制實行"無縫覆蓋",從市級領導到一般工作人員,個個有任務;
競爭激勵機制以點帶面,為強鄉鎮、強村、強企、強園區競賽鋪路搭橋;
重大突發事件預警應急機制防患于未然,斷了“想當然、拍腦袋”決策者的后路。
棗莊的百姓變了,棗莊的干部變了,棗莊也變了。這座多年苦思出路的城市,已經走上新生的坦途。
采訪中,記者了解的事實可為一例。
此前一年,棗莊的空氣質量有317天是“良”,這從未有過;在全省所有地級市中,棗莊生態市建設規劃第二家通過驗收評審;今年4月5日,市政府宣布,原定于2005年底全面完成的10萬噸以上立窯水泥粉塵治理任務,將提前到今年6月底完工,另外,今年年底前6.6萬噸以下的立窯水泥廠必須全部拆除……
"決不允許以百姓受害為代價謀求暫時的政績;決不允許以環境背債為代價換取表面的繁榮。"這是棗莊各級領導干部的共識。吃了百余年"資源飯"的棗莊,懂得了珍惜資源,也開始前所未有地關注、呵護頭頂的藍天和腳下的土地。
當年,一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曾讓多少人心儀棗莊。記者置身滕州市濱湖鎮的數萬畝紅荷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感受到了藍天碧水帶給人們的愜意,也深深理解了當地人的自豪:“8月份再來,那時'映日荷花別樣紅,萬畝濕地生郁蔥,泛舟采蓮觀魚躍,百鳥翔集伴清風',才是詩一樣的美景呢!”
(記者 孫宏崔永剛 通訊員 徐恒佶)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