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呂諾)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中國需要多少“銀領”?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不僅需要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銀領”“灰領”,即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
打造“銀領”“灰領”,僅有九年義務教育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
職業培訓。
自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中等職業教育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巨大需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招生數從2001年的398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515萬人,增長28%。高等職業教育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1998年至2003年,高職在校生從117萬人增加到480萬人,增長了3.1倍,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42%。
我國職業教育雖然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但仍不能適應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目前,我國還有1150萬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數以億計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急需進行技能培訓;我國高級技工、技師占技術工人總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至40%的水平。我國每年大約有2000萬初中生畢業,其中700多萬人升入普通高中,500多萬人進入職業學校,還有700多萬人,主要是農村初中畢業生,沒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
現代化建設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強勁需求:我國工業化進入新階段,十六大以來,我們堅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之路,我國經濟步入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周期,從而形成對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速增長的態勢;世界制造業加速向我國轉移,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電子、機械、汽車、化工等先進制造業的國內外企業增長迅速,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十六大以來,我國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園林、商業及生活服務、交通旅游等方面需要數以千萬計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家政服務等方面對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的需求更是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農村勞動力是潛在的產業大軍和城鎮居民,他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有序轉移,必須依靠職業教育和培訓。同時,實現農民脫貧致富乃至最終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必須培養掌握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農民。把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轉化為取之不盡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性課題。
有關專家指出,當前職業教育的思想觀念、制度環境、體制結構、辦學機制和培養模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形勢的要求。特別是一些地方對職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忽視職業教育的傾向;教育觀念和培養模式還沒有完全轉到以就業為導向上來,與勞動力市場的結合不夠緊密;多渠道籌措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尚不完善;一些職業學校定位不清,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缺乏活力;技能培訓的位置還不突出,“雙師型”師資短缺,實訓條件不足。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新的大發展,當前已經具有良好的基礎。應該看到,我國已經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并啟動了《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公辦職業學校發揮著骨干示范作用,民辦職業教育蓬勃發展,一支有事業心和戰斗力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加快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形成了共識,各部門、行業企業和人民群眾也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共同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認真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改革與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必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