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最近幾天,持續高溫下發生的幾起悲劇令人扼腕:7月4日《華西都市報》報道,在廣州,因酷熱天氣誘發疾病至少造成39人發病死亡,其中以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居多;據新華社7月3日報道,在東莞市大嶺山鎮一工廠,2000多名工人被分成4個車間,在沒有采用任何降溫措施、連排風扇都沒有的“鐵皮
屋”底下進行作業,其中一人因車間氣溫太高暈倒,被送到醫院半小時后死亡。 生命在酷暑面前怎變得如此脆弱?哪些悲劇可以避免?哪些難以避免?政府、公共設施、公共服務以及公眾,有足夠的能力應對高溫“烤”驗嗎?讀罷這些新聞,心情格外沉重。 高溫在煎烤城市的同時,更在考驗著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門的“危機公關”能力。首先要經受“烤”驗的是城市應急機制。去年以來,國內一些城市實施了發布高溫預警信號制度,如果預計本地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將通過電視、廣播、氣象警報系統等向社會和公眾發布高溫預警信號。這是一個進步,是尊重公民知情權的表現。 但僅有預警肯定不行,為什么供水、供電等平時正常運轉的系統,一經遭遇便屢屢停擺?食品衛生問題在高溫下格外突出,主管部門應該擔負起什么責任?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違反勞動法的現象在高溫下發生,以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 另外,接受“烤”驗的不僅有城市的硬件,還包括很多“軟件”。比如政府如何做好高溫生活常識的宣傳,怎么安撫城市居民的心理,怎么能夠讓他們在炎熱的季節里感覺一絲清涼。那些生活比較困難的群眾、老人和生病的人,別說空調,有的甚至連電扇都沒有,政府如何竭盡全力為之排憂解難? 不僅如此,接受高溫“烤”驗的還有我們每一個人。熱浪襲來,虛火上升,躁動、煩躁隨之而至,生活節奏變亂……暑熱“烤”驗著城市,“烤”驗著政府,“烤”驗著我們每個人。如何完善城市的硬件與軟件,從群眾需求出發,建立起完整、高效的應急系統,將高溫對群眾的影響降至最低。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