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從連續3年虧損被上交所暫停交易,到被法院一紙通知書推上破產還債危局,連創中國股市年度虧損額、負債率、關聯欠款等數個第一的濟南輕騎摩托車股份有限公司,一時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8月8日舉行的說明會上,董事長王利民一句話讓社會各界特別是境內外股民懸著的心放了下來:“8月9日
濟南輕騎復牌交易!”那么,短短15個月間,濟南輕騎到底演繹了怎樣的“生死時速”?其發展前景如何?起起落落對其他上市公司有何教訓和啟示?帶著這些焦點問題,記者進行了追蹤采訪。
從34億巨虧到主業強勁反彈——
跳出虧損泥潭 初解退市警報
由生產出中國第一臺民用摩托車到創造出享譽國內外的輕騎品牌,
由名不見經傳的“小字輩”到連續5年產銷量全國第一,以濟南輕騎為核心的輕騎集團有過自己的輝煌和驕傲。
但就是這樣一個擁有明顯產品、技術和品牌優勢的上市公司,卻陷入了負債累累、虧損嚴重、瀕臨破產的泥潭。“最根本的原因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大股東權力不受約束!”中國證監會山東監管局副局長尹奉廷一語中的。
事實上,濟南輕騎確實可以看做是中國股市發展初期管理運作不規范的一個標本:財務、銷售、采購等核心業務完全操控在實際控制人輕騎集團手里,監督制約機制形同虛設,上市公司及其股民利益得到保障等等,幾乎整個中國股市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濟南輕騎都有突出表現。上市公司實質上只是輕騎集團的一個“車間”,它和集團的董事長由一人兼任,大量不規范的貸款、擔保都記在上市公司頭上,基本成了實際控制人的提款機。到去年6月30日,輕騎集團及其子公
司拖欠上市公司的關聯欠款高達28.6億余元;違規擔保高達10多億元。用三聯集團總裁張繼升的話說,濟南輕騎成了“蒙塵美玉”。
去年5月,濟南市痛下決心,依法規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了母公司與上市公司、企業決策者與經營者的分設。同月29日,王利民走馬上任上市公司董事長,此時距股票被上交所停止交易不到一周。他到任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盡快扭虧,否則就得徹底退市。可扭虧談何容易!僅2002年虧損額就達34.05億元。新一屆領導班子首先從穩定人心重振士氣入手,全面推行預算管理,細化承包和獨立核算單位,僅三包損失就由2002年的近1100萬元降至去年的130萬元。全
力開拓國內外市場,輕騎47年來積聚起來的產品和技術優勢再次得到恢復和釋放。去年出口創匯同比增長157%,增幅和創匯額均列全國同行業及濟南市第二位;國內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在國內同行業中的產銷量由2002年的16位上升至去年的12位。去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614萬元,退市警報初步解除。
由267%到62.45%的資產負債率——
“四兩撥千鈞”化解巨額債務
制約輕騎走出困境的最大障礙,是關聯公司欠款太多,債務負擔沉重。到2002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267%。由于無力清償到期債務,截至去年8月底被提起的還債訴訟已逾210起,其中進入執行程序的標的額逾5億元。同年9月26日,法院一紙通知書把企業推上了破產還債的危險境地。如果此后3個月內化解不了債務危機,濟南輕騎不僅復市無望,而且只有死路一條。
在收到破產還債通知書次日,濟南輕騎就向法院提出債務和解申請,之后又向社會發布了債權登記公告。經過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在去年12月29日召開的債權人會議上,與會的315家債權人經過表決,依法通過了濟南輕騎提出的債務和解協議。根據這一協議,該公司只需在3個月內清償申報債權本金的40%即8億余元,就可甩掉23.97億元的巨額債務包袱。
為了對地方的長遠發展、社會穩定和廣大職工、股民負責,濟南市委、市政府專門組成了由計委、經委、國資局等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先后數10次北上南下,向監管部門匯報,與中介機構溝通,和戰略重組者洽談。市長鮑志強、副市長楊佩欽等多次召開會議,從外圍環境上全力協調輕騎集團償還上市公司的關聯欠款,保證濟南輕騎盡快履行債務和解協議。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姜大明到濟南赴任僅10天,就主持召開高層會議專題研究解決輕騎問題。
在省、市的支持協調下,到今年4月26日,濟南輕騎在法定期限內如期履行完和解協議應承擔的義務,同月底法院終審裁定終結該公司破產程序。至此濟南輕騎不僅解除了全部對外違規擔保,終結了以該公司為被告的訴訟案件,而且減少關聯欠款15.5億元,降低比例達54.31%;資產負債率一下子降到62.45%,為主營業務大幅提升和恢復上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一波三折”到“豪門爭娶”——
中車集團重組
助推重振雄風
完善法人法理結構,化解債務包袱,只是徹底解決輕騎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債務和解協議成功履行之后,濟南輕騎凈資產僅3.589億元,每股凈資產僅0.37元,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僅0.004元,凈資產收益率僅1.09%。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持續盈利能力,徹底摘掉ST帽子,還須引入強有力的戰略重組伙伴,注入優質資產,培植起富有競爭力的經濟增長點。
濟南輕騎的重組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去年9月27日,張繼升宣布三聯集團介入輕騎重組。但因種種原因,今年1月30日輕騎正式宣布終止與三聯的重組。之后,輕騎又與魯能等企業進行了“親密接觸”,但均無果而終。
債務和解協議履行之后,濟南輕騎的資產和財務狀況大有好轉,加之主業迅速恢復,新疆德隆等眾多知名企業開始主動上門,洽談重組事宜。幾經選擇、洽談,濟南輕騎目前已與中車集團就收購公司有關事宜達成初步意向。
中車作為由29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保障性公司下放組建而成的企業集團,目前總資產80億元,擁有驪山牌大客車、八閩輕型越野吉普車等4個汽車整車生產廠家,14個獨資及合資的汽車配件生產企業,與昊華、藍星同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所屬的三大全資子公司,在復牌上市和未來發展說明會上,中車集團總經理張肅泉明確表示,將充分發揮中車在汽車及汽配方面的產業及資源優勢,通過重組整合,繼續支持輕騎發展摩托車及相關產業,并投資建設相關配套產業基地,以從根本上提高輕騎股份的持續經營能力,推動其步入健康可持續的良性發展軌道。
“依托中車做大做強主業及相關產業,到2006年輕騎摩托車產量可達80萬輛,重新跨入業績優良、產業結構合理的大型企業集團行列。”王利民說。本報記者 瑞虎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