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許多歐洲國家都實行福利教育制度,但由于近幾年來,歐盟各國政府逐漸削減高等教育的投資,歐洲各大高校也紛紛被教學資金緊張所困擾。
高等教育雖然不像初級或者中等教育那樣具有義務性,但終究不是完全可以依靠市場和利益驅動進行調節的商品。
高校學費如何算
相對
于過去上大學不用交費,反而還能領補助的時代,如今,為子女儲蓄高等教育經費已經成為很多家長從結婚之初就開始進行的一項大工程。
在我國,一個普通公務員一年的薪水大約在1萬2千元左右,一個大學本科生一年的學費平均下來,大概需要5000元(各個學校的收費標準不同),那么一個雙公務員家庭在大幅節省家庭開支的情況下,還是可以供得起一名大學生的。但是月收入只有不足千元的普通工人家庭呢?恐怕這些家庭的孩子想平平穩穩地念完四年大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發展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不是只有政府一家有這個責任呢?其實,在二戰剛結束的時候,日本為了盡快恢復教育,就曾經號召全日本國民上下一心,合力幫助教育事業復興;而在德國,這個一貫以高福利著稱于世的國家,現在也開始因面臨財政危機而提出要將高等教育改為收費制。不要把對教育的投入重擔只壓在財政的身上,而是應由社會各階層都出力,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開始發出這樣的呼聲。
面對高額的大學學費,一種聲音自然而然地出現:我國的高等教育學費究竟是如何確定的?
教育部有關部門的說法是:現階段國家規定的收費項目只有學費和住宿費。現行規定住宿費標準根據學校情況的不同按每生每學年800-1200元掌握;學費標準按所在學校年生均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確定,而年生均培養成本暫按學校的年生均日常運行成本的一定比例計算。記者得到的資料顯示,從2000年至今,國家規定的收取學費的比例僅占學校年生均日常運行成本的25%,也就是說,學生自己只負擔了國家培養他們的教育成本的1/4,而財政則替學生承擔了另外的3/4。
由此可見,確定學費的關鍵在于確定學校的日常運行成本,而這恰恰是問題的難點所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李越告訴記者,計算成本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進行成本核算或者依靠市場定價。成本核算概念簡單,易于為大眾理解,但目前沒有一個合適的理論來對高等教育的成本進行計算。高校支出中物化的東西如書本費、教師工資等可以量化計算。軟性的支出如科研經費等,雖然其具體花費容易確定,但是學生從事科研活動獲益多少,由此推斷有多大比例科研費用應該由學生來承擔呢?顯然,成本核算的方法在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可行性。
國外收費標準是個謎
一直以來,許多歐洲國家都實行福利教育制度,德國等大部分歐洲國家并不收取任何高等教育費用,法國等一些國家則只收取少量的入學注冊費。但近幾年來,由于歐盟各國政府逐漸削減高等教育的投資,歐洲各大高校也紛紛被教學資金緊張所困擾。因此,許多國家都決定開始征收高等教育的學費。
在歐盟國家中,英國是較早開始打破免費高等教育制的國家。從1998年起,英國開始對本國學生每年收取最高不超過1100英鎊的學費,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效尤。
尤其是法國人,他們覺得收學費是個很有意義的舉措。一些法國家長認為,學校收費后,學生應比從前刻苦了,因為他們為坐在教室里念書付出了代價。
意大利人也支持大學收學費。在意大利,所有的高中畢業生都可以進入大學深造,但是每年只有30%的學生可以拿到本科文憑。意大利各大學領導紛紛表示,征收學費是件好事。
雖然英國、荷蘭等西歐國家的大學都開始“向錢看”,但是北歐一些國家的學校仍然不為所動,瑞典、芬蘭和丹麥各大學均表示,會繼續推行免費高等教育。
為了探究國外高等教育收費標準,記者走訪了教育部門、財政部門以及部分在京高校,但被訪的大多數負責人,對于記者所提出的國外高等教育的收費標準問題,都紛紛表示不甚了解。他們指出,出國考察所得到的收獲,一般只是涉及到皮毛而已,對于國外高等教育收費的標準,國外教育部門是如何計算得出的,我們的專家對此也還是一頭霧水。
沒有免費的奶酪
2003年初,克拉克接任英國教育大臣職務之時,便把征收“附加學費”的計劃正式提上日程,當時,這一計劃就招來眾多的批評之聲。
為了爭取反對派的支持,克拉克對高等教育法案的內容做了多次修改。最終,英國政府還是對該法案做出了修改和妥協。方案提出,爭取讓英國大學的入學率由46%提高到50%,允許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公立大學在2006年之后決定自己的學費水平,向一個本科生收取每年最高達3000英鎊的學費。方案同時規定,大學生可以等到畢業后再支付學費,入學時先由政府墊付,等學生畢業后再償還給政府。例如:畢業生只有在年工資超過15000英鎊時才開始償還學費,年償還額為工資超額部分的9%。而15000英鎊是英國2001年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對于一個年薪18000英鎊的畢業生來說,每星期大約需要償還5.19英鎊,僅相當于2品托啤酒的價錢。
在中國學生看來,英國大學生需要交納的學費實在不能算多。但是英國學生顯然不這么看。一方面,福利政策是一股單行道,沒有人愿意放棄享受已久的利益。連布萊爾本人最初也并不贊同收費方案,因為他上大學就是免費的。另一方面,英國的傳統是一到大學時代就不再依靠父母,經濟上完全自立。把房租、生活費用和學費加到一起,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
實際情況是,英國大學財務狀況之糟,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則將會給英國的國際聲譽和未來發展帶來長遠的危害。從英國議會通過的最后方案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雖然不像初級或者中等教育那樣具有義務性,但終究不是完全可以依靠市場和利益驅動進行調節的商品。
如今,高等教育正處于全球性的財政危機當中,大學也因為學科配置不合理,難以和社會對知識的需求相適應而招致詬病。高等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但是,高等教育又是關系到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事業,作為人成長中的一個關鍵鏈條,重要的不僅是在學校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人文素養、公民道德、獨立意識、創新精神的培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這些東西既不能完全與市場和金錢掛鉤,也是單純的市場和金錢難以衡量的。
特約編輯: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