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姑娘齊玉苓考上中專后通知書被人冒用,9年后她用憲法維護了受教育權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可現在我國公民憲法意識還不強,相當一部分公民對憲法知之甚少,或者認為憲法離自己很遠。人們往往以為憲法是抽象的,很少運用于保護公民根本權利。
其實憲法與老百姓并不遠,憲法的許多規定,如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男女平等實行同工同酬等都與百姓有密切的聯系。
1990年,山東省滕州第八中學初中畢業生齊玉苓考上了濟寧商校,卻被同村同學陳恒燕盜用姓名就讀直至畢業,畢業后陳繼續冒用齊的名字參加工作。齊訴陳侵犯姓名權、受教育權糾紛案,經山東省高院二審公開開庭審理,并向最高人民法院請示,于2001年8月24日向社會公布了審理結果:齊玉苓獲得計10萬余元的賠償。法律界人士普遍認為:此案開創了我國“憲法司法化”的先河,對今后的司法實踐具有積極意義。
求學路突然中斷,齊玉苓被迫賣早點
1990年的夏天,山東省棗莊市滕州鮑溝鎮圈里村17歲的姑娘齊玉苓參加中考,預考通過后,她按照要求進行了體檢。7月份她又參加了全省的統考。到8月初,學校張榜公布了錄取名單,齊玉苓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而委培生的名字卻是不公布的。無奈,齊玉苓到班主任家打聽,班主任說如果被錄取的話應該有通知書的,讓齊玉苓第二年再考。齊玉苓不死心,回家繼續等待?墒且恢钡9月初,大家都去上學了,她還是沒等到通知書。
沒有上成中專的齊玉苓最后借錢上了鄒城技工學校。命運弄人,技校畢業后,工作還沒干兩年,廠里減員分流,她下崗了。于是,每天早上賣早點、下午賣快餐成為齊玉苓維持生活的惟一途徑。
中學同學九年前冒用她名上了中專
時光荏苒,一晃到了1999年。這時的齊玉苓已經準備結婚了,本來,對生活并無什么苛求的齊玉苓以為自己的一生就這么平平淡淡地過下去了,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卻在這時悄然掀開。
一天,齊玉苓在銀行工作的一個朋友對她說:“真是巧,我們銀行里也有一個叫齊玉苓的,姓和名跟你都一樣!饼R玉苓倍感蹊蹺,因為姓名同音倒不奇怪,但“苓”字也一樣就有點讓她好奇了,而更讓齊玉苓震驚的還在后面——這位“銀行齊玉苓”正是1990年考取中專的,而且這個人上的中專正是當年齊玉苓所報考的濟寧商校。
經過仔細調查,齊玉苓發現,那個已經是銀行儲蓄所主任、已為人母的“齊玉苓”就是原圈里村黨支部書記陳克政的女兒陳恒燕。其實陳恒燕早在自己預考落選之后就開始了冒名齊玉苓的行為。沒資格參加統考的陳恒燕已用齊玉苓的名義取得了鮑溝鎮政府的委培合同,而費盡心血考試的齊玉苓已注定在“為她人做嫁衣”了。
她把冒名者和學校全告了
9年后突然出現的這場變故讓齊玉苓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她怎么也沒想到,當年她自以為中考失利而痛苦萬狀的時候,卻已有人偷偷拿走了她的錄取通知書,搖身一變,成了“齊玉苓”,上了本是她考上的濟寧商校,從此當上了城里人,還捧上了銀行這只令人羨慕的飯碗。而自己呢,卻在打工、下崗。
令人驚訝的是,在假齊玉苓的假體檢表上竟赫然蓋有滕州市教委招生委員會的鋼印。而法院的鑒定結果更表明:鋼印并非假印。
查看這位假齊玉苓的檔案,里面僅有當年的體檢表和學期評語表(也純屬偽造),很不全。但就是這樣一張連滕州八中也認為是假的學期評語表,在校長簽字處卻蓋有當時八中校長邢啟坤的私章,在學校蓋章處也清晰地蓋有“滕州市第八中學”的公章。
1999年1月29日,忍無可忍的齊玉苓在家人的幫助下將陳恒燕、山東省濟寧商業學校、滕州第八中學、滕州市教委等推上棗莊中級法院被告席。
不滿一審判決,繼續上訴
1999年5月,棗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齊玉苓訴陳恒燕等四被告一案作出一審判決。一審判決后,沒有認定齊玉苓的受教育權被侵犯,齊玉苓又上訴至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而這起特殊的案件著實讓法官感到為難,陳恒燕等人侵犯了齊玉苓的受教育的權利,應該承擔民事責任,但是卻苦于找不到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以決定向最高法院請示。200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法釋[2001]25號批復,明確指出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他人依據憲法規定享有的受教育權,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據此對這場冒名頂替上學案作出了終審判決:判令陳恒燕停止對齊玉苓姓名權的侵犯,濟寧商校、滕州教委、滕州八中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與陳恒燕父女共同賠償齊玉苓精神損失費5萬元、賠償齊玉苓因受教育權被侵犯所造成的經濟損失5萬余元,總計10萬余元。據《北京青年報》報道
■名詞解釋
憲法司法化
憲法司法化,就是在司法審判活動中間,人民法院用憲法來作為判決案件的法律依據。通俗地說,就是法院可以像運用其他法律法規一樣運用憲法來解決糾紛。憲法司法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通過齊玉苓案,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對這個案子所作出的批復,告訴老百姓不僅享有民法所規定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你還有憲法權利,如果受到侵犯也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護。
■專家解讀
憲法嘗試走進法院
1982年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和尊重,使得公民的憲法意識和權利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上世紀80年代之后,陸續出現了一系列涉及憲法中規定公民權利的案例。最早的案例是有關超生子女是否享有計劃內生育子女同等權利的爭論。此外,農村出嫁婦女能否與男性村民一樣保留自留地也成為當時的一個焦點。
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大元談到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這批案例時總結說,盡管這些當事人大都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帶有一定的自發性,但卻具有現實的憲法意義。這些案例的核心點大都與憲法中規定的“平等權”有關,通過一系列現實案例的爭論,人們切實體會到憲法權利的現實性和重要性,也為公民人權意識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長期研究“憲法司法化”的學者、北京大學法學院王磊副教授則談到,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期,公民利用憲法維權出現自覺化和縱深化的發展脈絡。而這種脈絡在2001年前后形成一個高潮。其中山東齊玉苓訴陳恒燕一案被認為是開啟憲法司法化的第一案。2001年同樣引人關注的還有青島3名考生以高校招生分數線不統一為由,起訴教育部侵犯憲法規定的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此后,公民利用憲法維護自身基本權利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皯言写髮W生是否應被開除”、“四川大學畢業生蔣韜因身高歧視起訴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夫妻在家看黃碟被查處”等等,無不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王磊認為,此一輪利用憲法維權的案例與上世紀80年代的案例相比,不但范圍更加廣泛,涉及教育權、平等權、人身權等諸多方面,而且具有強烈的自覺性!斑@不但反映了人們對個人權利認識的加深,也為理性、合法、有序地維護自身權利尋求出一條現實路徑!
■維權案例
老人手持憲法守祖宅
北京63歲老人黃振沄的房子挺立在一片拆遷后的廢墟中。2004年4月1日上午,當強制搬遷的人員來到他家時,黃振沄拿著一本憲法進行抵制,使得這座建于清朝的院落暫時保留了下來。據稱,這是修憲后北京市第一例抵制強制搬遷的事件。
這本憲法中有一頁被老黃特意折起一只角,又用筆畫出這樣一些字句:“第十三條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據黃振沄介紹,他家的老四合院位于北京的黃金地段。由于拆遷辦的現金補償不到位,老黃不同意搬遷。今年3月29日,他收到了崇文區人民政府的“強制搬遷通知書”,稱將于4月1日8時30分強制搬遷。4月1日從5時30分開始,周圍還未拆遷的五六十戶就都自發地集中到他家門口。老黃在屋前插了一面國旗,又把從憲法中摘出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語句寫大了放在門口。當20多名穿警服的人8時30分開著警車到來時,現場已經聚集了100多人,組成了人墻進行抵抗。一個多小時后,警察和來拆遷的工人們無奈地撤走了。
矮個起訴招工身高限制
“僅因為身高不夠我竟失去了報名資格!”四川大學畢業生蔣某感覺受到了歧視,于是依據憲法第三十三條中關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規定,將招工方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告上法庭。2002年1月7日,成都市武侯區法院受理了該案。擔任蔣某訴訟代理人的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周偉表示,該案為中國首例憲法平等權案。
2001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在成都某報刊登《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招錄行員啟事》的廣告。其中第一項規定招錄對象為“男性身高1.68米,女性身高1.55米以上”。原告蔣某為2002年普通高等院校應屆生,身高未到被告規定的高度,但符合其規定的其他招錄報名條件,僅僅由于身高的原因,無法成為招錄對象。
蔣某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招考國家公務員這一行政行為,違反了憲法第三十三條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規定,侵犯了其享有的依法擔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平等權與政治權利。2002年1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招聘行員啟事》登在成都某媒體頭版上,其“招錄對象”說明里,已經找不到“男性身高1.68米,女性身高1.55米以上”的表述。在這則廣告右下角,一排黑體字十分醒目:招聘行員啟事以本次為準。據《新京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