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務三農”、幫助農民增收中,供銷社作為手牽城鄉兩個市場的特殊網絡,還能發揮哪些作用?記者最近在山東莒南縣、平邑縣、滕州市供銷社調研了解到,基層供銷社通過創辦專業合作社,有效解決了農產品的賣難和增值,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既讓工業品多下鄉,更讓農產品多進城
今年初,莒南縣文疃鎮6000畝進入盛果期的桃樹面臨賣難。5月份,文疃鎮供銷社創辦的果業合作社與江蘇蘇果超市簽訂供貨合同,使100萬公斤鮮桃同時進入南京260個連鎖超市。
文疃鎮尉家溝村村民孫承亮說:“我做夢也沒想到,咱的桃子能進入南京的大超市,并賣到8角錢一斤。俺家3畝桃,畝產3200斤,畝純收入2200元。要是今年桃子爛在地里,明年這些桃樹又要像前些年鎮上的3萬畝蘋果一樣,被老百姓砍得一棵不剩了。”
孫承亮是果業合作社的500多戶社員之一。他說,合作社的桃子能進超市,不單是個銷路問題。供銷社為社員無償提供300萬個套袋,施肥、打藥都一個標準,保證了桃子著色均勻、口感脆甜,這才達到了超市要求。
莒南縣供銷社主任王修書說,供銷社網絡的特點在于一身而二任,既賣工業品,又收購農產品,一手連著城鄉兩個消費市場。莒南縣供銷社的縣鄉村營業網絡,目前基本都完成了超市化改造。供銷社的職能是既要讓工業品多下鄉,更得讓農產品多進城,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只有農產品多賣了錢,農民才能多買工業品。今年1至9月,莒南縣供銷社共銷售工業日用品10億多元。而同時,全縣的花生、果品、茶葉、生豬等主要農產品,三分之一通過供銷社銷到了城市。
莒南縣基層供銷社的農產品收購量頗為驚人。坊前鎮供銷社一年能加工花生米2.6萬噸,全部出口東南亞和歐洲。通過烘烤、脫紅衣等初加工,當地每公斤花生增值1.4元。
而王莊村僅有3人的供銷社村級服務站,一年收購花生米40多萬公斤,為農民銷售生豬1萬頭,賒銷飼料50多萬公斤。
核心技術在手,農民百姓跟著走
平邑縣是著名的金銀花之鄉,面積12萬畝,但農民卻守著金銀花發不了“金銀財”。傳統的金銀花平均畝產干花60公斤左右,畝收入最高1000元。特別是采摘費時費力,一天每個人10小時只能采10公斤,連雇人的工錢都不夠,造成部分農民放棄采摘。
但平邑縣供銷社金銀花合作社選育的新品種,平均畝產干花400公斤以上,畝純收入1萬多元。而且采摘容易,一人一天能采100公斤。經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化驗,新品金銀花的綠原酸(主要成分)含量為3.6%,比傳統花大大提高。除藥用金銀花外,供銷社還開發出樹狀綠化型金銀花、紅葉盆景式金銀花。
在平邑縣資邱鎮金銀花良種基地,合作社社員井全新對記者說,新品種一畝相當于原先10畝的效益。我今年種了6畝,收入超過6萬元。2000年我第一批入社,現在報名入社和與合作社簽訂購苗合同的農民,已有5000多人。目前合作社有1000畝基地,只能育100多萬株苗子,根本滿足不了農民的種植需求。
平邑縣供銷社主任王光瑞說,供銷社要想帶領農民進市場,手里就得有核心技術。平邑縣供銷社目前已擁有金銀花、黃金梨、水晶梨、韓國牛心柿、紅麗桃、生豬五元雜交技術等20多項種植、養殖業的新品種、新技術。前幾年我們聘請農技人員,人家不愿意到供銷社。眼下,全縣農業部門的5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爭相被供銷社的合作社所聘用。
供銷社+新技術(新品種)+示范基地+合作社+農戶,正成為山東深化產業化經營的新模式。莒南縣洙邊鎮供銷社茶葉合作社社員袁兆關說,茶葉早采3天是個寶,晚采3天是根草;會炒變金子,不會炒變土坷垃。過去農民自已炒茶,1公斤茶葉只賣20元左右;依靠供銷社的技術,現在合作社炒制的茶葉,一般的1公斤200元,冬天上市的大棚茶,1公斤賣到2000元。而滕州市供銷社馬鈴薯合作社,為解決當地馬鈴薯品種退化問題,在兩千里之外的內蒙古牙克石市,建立了1000畝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
農民初嘗“市場話語權”,供銷社有了新地位
連成一片的110個食用菌大棚,是滕州市南沙河鎮南池村一景。滕州市供銷社食用菌合作社主任張恩祥介紹,這些大棚都是18戶社員的。一個大棚年產鮮香菇2萬斤,純收入2萬元。合作社統一購料,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銷售,農民的生產、經營成本大大降低。以往一家一戶各干各的,家家都要辦料廠,現18戶有4個料廠就夠了,成本降了一半。銷售也是,不用各家各戶出去叫賣了,合作社在濟南、青島、天津等大城市都設了銷售代理。一個澳大利亞客商看了合作社的生產規模后,已與合作社簽了協議,價格比國內高一倍。社員最近籌集股金70萬元,準備建一個300噸的恒溫庫。
滕州市供銷社肉牛合作社現擁有12個養殖場,存欄2萬頭肉牛。由農民而當選合作社主任的黃照燦說,我們農民在供銷社組織下成立規范的合作社,第一次有了“市場話語權”。過去我一個200頭的養殖場,按說規模也不小了,但單打獨斗,與上海談生意,人家理都不理,一問就是:你一天能供多少車?質量標準是什么?如今,我們統一購進架子牛,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飼養標準,統一防疫,統一賣牛,一個口子對外,誰都無法忽視咱這“牛老大”了。與上海曹安市場,一簽就是長年供貨合同,平均每公斤活牛價格高于市場價0.40元。不僅如此,連資金“瓶頸”也解決了,上半年農業銀行一次就貸給合作社50萬元。
滕州市龍陽鎮黨委副書記孟強認為,承擔起政府難以承擔的組織和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的任務,這是供銷社的新作為和新地位。隨著逐步取消農業稅,鄉鎮財政越來越困難,龍陽鎮財政還是好的,但缺口也有400萬元,很難再支持農民增收。全鎮有28名農技人員,但農業技術推廣,依然還是“一張嘴兩條腿一張明白紙”,想抓基地、搞示范,缺乏經費。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在鄉鎮一級不多,帶動作用也很有限。
供銷社及其合作社,既解決了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又干了政府不便管也管不了的事。滕州市供銷社食用菌合作社的農民,原先要擴建大棚,但村里調地調不動,鄉鎮干預不管用。而合作社出面與農民協商,根據每畝糧食的市場價格確定租賃費標準,一下就使100畝土地實現了規模經營。
(尹洪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