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本來是總有一些東西要“失傳”的,這是規律。但具體到“跳皮筋”這樣的集體傳統游戲,我以為大有搶救、普及的必要。原因很簡單,這些傳統游戲無須多少投資,簡單而充滿樂趣,既讓孩子們鍛煉了身體,更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培養了團隊意識,培養對“規則”的敬畏。這些傳統游戲是任何昂貴
的的高檔玩具都代替不了的,也是那些不管多“花哨”的電子游戲代替不了的。
既然傳統游戲這么好,為什么還面臨“失傳”處境呢?報道中提到兩個原因:一是孩子們參加各種輔導班學習,根本沒有時間下樓去玩;二是現在的孩子之間不熟悉,有的孩子想玩,但卻找不到玩伴。除此之外,我以為孩子們的心理也已經發生變化,而這恰恰正是我們最擔心、最需要迫切面對的問題:當孩子們將心慢慢封閉,習慣跟冰冷的電腦面對面,卻不習慣于跟同齡人痛痛快快地蹦一回、跳一回、玩一回,毫無疑問,這樣的“習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回來吧,“跳皮筋”!面對新的現實情況,我們不能坐等“跳皮筋”這樣的傳統兒童集體游戲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退出,不能讓“跳皮筋”時單純的快樂只留在成人的回憶里。已經有專家指出,要推廣傳統游戲,家長和學校要主動示范,給孩子們創造玩的條件。還有的專家希望學校可在課間開展傳統游戲活動,或者利用體育課專門教授孩子玩傳統游戲的方法。
這些當然都是很有針對意義的對策,但要想讓“跳皮筋”真正進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離不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很難想象當孩子們每天疲于應付作業時還會有多少時間來玩,很難想象已經讓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們單靠一堂“跳皮筋”的體育課就能露出發自內心深處的笑容。
所以,“跳皮筋”也許很容易重返孩子們的視線,但如果讓“跳皮筋”真正取得像我們小時一樣的“效果”,讓每一個參加的孩子都能得到純粹的快樂,那就需要很多在“跳皮筋”之外的功夫了。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