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96號窟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
作為央視《敦煌再發
現》直播的重點區域之一,此前從未通過電視畫面向世人展示的莫高窟北區將在此次直播中(新浪網注:從10月22日起至24日,有關敦煌發現、歷史、千古之謎等內容將在央視新聞頻道面向全國直播)掀開神秘面紗。北區究竟新發現了什么?有什么研究成果?北區新發現的意義究竟在哪里?
這些問題是眾人關注的焦點。
負責北區考古研究工作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彭金章在北區直播現場接受了媒體記者的采訪。
一、北區發掘成果豐碩
彭金章研究員介紹,北區的考古和發掘是在1988年至1995年期間進行的,經過先后6次發掘,他們已經基本上研究清楚了此前一直是未知數的一系列問題,不僅弄清楚了北區洞窟的數量,而且還根據洞窟的形制特征和出土文物,科學地揭示了北區洞窟的功能、性質和與南區洞窟的區別,證明了北區洞窟是莫高窟石窟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彭金章研究員告訴記者,北區并非此前謠傳的畫工塑匠窟,而是僧人的禪窟和生活窟,雖然沒有大量的壁畫,也沒有什么重要的藝術價值,但其中發現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因此具有很大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從大范圍來講,文物數量達到7萬多件,經過鑒定并陳列的文物有1451件,其中不乏首次發現的珍貴文物,填補了考古學領域的諸多空白。
二、248座洞窟中首次發現瘞窟
據介紹,北區探明的洞窟共分6層,共248窟,加上南區的487座壁畫窟,735座的總數量接近有關史料記載的數量。北區洞窟中,位于崖面最低層的洞窟為第一層,共35座,以上依次類推的二至六層分別有洞窟68、42、70、15、18座,包括9座多室禪窟和73座單室禪窟、50座生活窟,另有2座倉窟等石窟。
北區石窟中,25座瘞窟是在其它地方普遍存在、但在敦煌莫高窟是首次發現,其作用和功能主要是埋葬死亡的小和尚。據彭金章研究員介紹,過去處理和尚尸體的方式大致有3種,一種是火葬,一種是土葬,另外一種是佛教未記載卻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二次葬,即死后埋葬于其它地方,過一段時間后再遷移骨灰或尸骨到別處的埋葬方式。
三、珍貴文物填補考古領域空白
在莫高窟北區發掘的大批文物中,主要包括佛經文書、社會文書、波斯銀幣等錢幣、銅器、托塔托佛等泥塑文物和木活字等木器,另有草制品等。
其中不乏珍品,有的屬古佚書,有的為國內孤本,有的屬海內外僅存,有的則屬于敦煌或河西走廊乃至國內首次發現,填補了考古學領域的諸多空白點,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被列入國家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課題后,取得了國內外學術界引人矚目的成果。
彭金章研究員介紹,北區發現波斯銀幣,為我國波斯銀幣的出土增加了一個點;北區發現的一些漢文文書記載的是河西大涼國(自立于隋末,3年后便被唐朝滅)的歷史,這一發現填補了國內有關河西大涼國文書的空白;北區發現的10多頁活字版西夏經文,則為世界孤本。
四、北區洞窟及崖面均遭毀滅性損壞
北區洞窟數量探明,使得敦煌莫高窟南北兩區的洞窟總數達到735座,這一數字雖與史書記載唐朝時期的數量相比基本接近,但仍有200多座石窟永遠消失。即使現存的735座石窟,尤其是北區的248座石窟及其所在的崖面,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受了毀滅性地損壞。究其原因
,主要是歷經1000多年的歷史滄桑后,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原因破壞所致。
據介紹,兩大因素中,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而其中造成莫高窟北區洞窟及崖面自然崩塌的主要元兇就是洪水和暴雨,以及大氣降水。此外,地震等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破壞因素。
五、洪水和大氣降水痕跡的發現和研究有助石窟保護
莫高窟北區石窟的考古收獲除發現文物之外,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項,那就是在洞窟內和崖面上發現了多處洪水和大氣降水對洞窟和崖面造成破壞的痕跡,對這些痕跡進行深入分析和運用石窟考古學和石窟保護學相結合的系統研究,不僅對敦煌石窟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還將對整個河西地區石窟的保護產生積極的作用。
據了解,針對北區石窟的發現和研究,敦煌研究院已經就敦煌莫高窟的長遠保護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對莫高窟前的宕泉河防洪大壩進行加固,并適當提高大壩高度,同時對河道進行整治,加寬河道狹窄地段,清除河道沉積淤泥,對嚴重影響河道泄洪的大橋進行徹底改造,以此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抵御宕泉河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二是對北區現在已經懸空的洞窟和崖體進行加固,以防突發性地震對洞窟及所在崖面造成破壞。
三是對北區崖頂沖溝進行整治,采取截排水等措施防止暴雨繼續對洞窟的破壞。
在此建議下,即將于明年進行的北區石窟加固保護工作,也將以此研究成果為基礎進行。(文:本報特派記者 董開煒
王聰 圖:本報特派記者蔣生連)
莫高窟上演真實版笑傲江湖
敦煌壁畫藏絕世武功
看過金庸小說的人,肯定都對《笑傲江湖》中華山絕頂上山洞里的武功壁畫印象深刻,但是以前人們多半只是把它作為“小說家言”,誰也不會當真相信有這種東西。可是近日在敦煌莫高窟發生的一件事卻顛覆了很多人的想法……
街頭即景 “敦煌拳”熱透蘭州
近日,風景如畫的蘭州東方紅廣場上,清晨時經常會有一老者在花壇旁健身,而在他的身后,總會有許多愛好者,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在模仿他的動作:時急時緩,動靜相合;快時猶如雄鷹獵兔,慢時又若翩翩仙女。
他就是王得功,原甘肅省武術協會副主席,他所演習的動作是從敦煌壁畫上“抄”下來的敦煌拳。
“敦煌壁畫博大精深,早已引起世界的關注,尤其是近些年來,眾多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已經在敦煌壁畫中發現了諸多學問,像敦煌舞蹈、敦煌服飾,還有敦煌宴等等。而我們根據敦煌壁畫中有關武術的圖案,創研出的這套‘敦煌拳’,就是對‘敦煌’這一世界文明財富的發揚和光大。”王得功自豪地告訴記者。
發起 “盟主”點化“西北刀客”
壁畫上的一個個圖案,如何變成了鮮活的武術動作并成為槍、刀、劍、棒、拳和禪杖的武術套路?
這件事情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說起,那時候,敦煌莫高石窟中的武術史料已得到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王得功和幾位甘肅武術名家隱隱覺得,敦煌壁畫中隱藏著武術演變的歷史遺跡。
一個偶然的契機,這些想法得到印證。
“1990年,在蘭州城市運動會舉行期間,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徐才說,‘蘭州和敦煌距離很近,應當利用這個優勢,在敦煌壁畫有關武術的圖畫中進行發掘研究,創立敦煌武學,光大敦煌遺產。’于是,我們蘭州的武術專家們個個躍躍欲試,馬上去敦煌,對有武術方面壁畫的10多個洞窟做了認真的調研。”
1992年4月,王得功對敦煌莫高窟進行武術實地考察。敦煌莫高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多彩的武術畫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發現 壁畫武術與傳統武術一脈相承
王得功說:“在我們‘抄’拳術的過程中,最令人欣喜的是,在敦煌壁畫上的武術,竟有許多動作與蘭州當地的武術拳路近似。”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敦煌人世代流傳著形形色色的武術動作。人們透過敦煌現有的民風民俗,就可以找到漢唐武術的影子。
每年春節期間,踩高蹺、舞獅子、耍大龍等社火形式,在保留遙遠民俗傳統的同時也隱含著普及民間武術意蘊。
從現在敦煌民俗中保留的武術元素來看,敦煌民俗文化中的社火早就有了劈叉、拿鼎、掃腿、側翻滾、烏龍絞柱等高難的功夫。耍獅子時武士做各種撲跌、搏斗的姿式,以及將打狗熊作為武功表演,施展棍棒拳術,打滾配合,緊張熱烈。
王得功告訴記者:“你很難相信,敦煌壁畫中的一些動作竟然會和蘭州拳路相近。比如說掌形,在國內的拳法中一般都采用柳葉掌,也就是五指合龍。但在敦煌壁畫的武術中,基本上都是‘八字掌’,而蘭州拳法就是使用的‘八字掌’,即大拇指伸開;另如腳尖在武術中的應用,在蘭州的許多拳法中是微翹的,而這一點也和敦煌拳驚人的相似。還有臀部突出等一些動作,都是一樣。”
據此,王得功認為:“這是中華武學同源的有力佐證,也在另一方面說明了敦煌武術來自民間又散落于民間。”
發展 兩年汗水一套拳法
盡管敦煌壁畫上有大量的拳腳、器械、技擊、打斗的圖案,但是關于創編敦煌拳的想法卻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既要讓靜的動起來,更要將動的保持住,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王得功自幼生長在蘭州,從8歲開始習武,先后拜訪省內外諸多名師,在省武術隊、甘肅省武術館擔任副館長兼總教練,對隴原武術了如指掌。但為攻克“敦煌拳”,這位“總教頭”不得不招招化解,潛心研究。
從1990年開始,考察組的專家以壁畫中有關武術史料為依據,借鑒各家長拳的結構、風格、特點,吸取甘肅流行地方拳種的手、步型、腳型、身形、平衡的勁力。采用移植柔和,融會貫通的方法,取眾家之長,集思廣益,反復推敲,多次演練。經過兩年艱苦卓絕的努力,1992年8月第一套“敦煌拳”正式面世。有了經驗以后,接下來的研究就順利多了:考察組的專家們根據壁畫上的內容又陸續創出了敦煌基礎拳、敦煌健身拳等套路。
功成 “敦煌拳”剛柔并濟
在1992年“首屆中國蘭州絲綢之路藝術節”的開幕式上,由160人組成的方隊第一次向中外來賓表演了走下壁畫的敦煌拳,成為本次藝術節的最大亮點,并博得了中外武術愛好者的一致好評。
敦煌拳的特點是動作古樸,拳猛勢烈,造型優美,飄灑大方,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防中寓攻,攻中寓防。既展示了西域古老敦煌拳威武剽悍的陽剛之氣,同時又飽含著天女翩翩起舞的陰柔之美。“以敦煌命名此拳,寄意繼往開來,發揚光大中華武術之精華。”王得功說,敦煌拳系包括敦煌拳二路,敦煌基礎拳三路,敦煌健身拳三路及敦煌刀術、劍術、槍術、棍術、鏟枝等套路。
敦煌拳是其系列套路中的母拳和基礎。主要是莫高窟壁畫中的經變圖及佛龕四側屏風畫的武術動作。289洞窟金剛力士中心柱南壁的“四天神托馬”,建于西魏249洞窟屏風畫中的阿修羅撩腿都是典型的擊技性很強的武術動作。“四天神托馬”,描寫天神屈蹲成馬步,雙掌掌心向上于體側,用力托起天馬至頭頂的推姿,動作爆發力強,內涵充實,勁力很飽滿,使人聯想到古代武舉廷試舉重或舉鼎。
在敦煌壁畫上站立了千年的武術,正逐漸地走下壁畫。
敦煌考古手記
軍事重鎮民風尚武
甘肅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之一,而敦煌莫高窟地區古時期屬于三苗族(羌戎族的祖先)活動的區域。“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西漢元狩二年(公元121年)漢武帝,命霍去病對匈奴發起進攻,戰績輝煌。莫高窟326窟初唐壁畫中有標題為:“漢武帝為天神長行拜謁時”的故事畫,描繪的就是那個悲壯神武的時代。
王得功認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士兵的武技水平高低至關重要,在長時間的積累以后,將士們的攻防技術也日漸成熟。而軍事武技的發展,又對民間武術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戰爭、仕舉、健身促進了練武活動的發展和尚武精神,今天我們在敦煌壁畫中能看到許多這樣的壁畫,如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相角圖》、290窟的《相撲圖》、175窟唐代《對練圖》等都是當時民間武事活動的反映。《敦煌遺書》中的曲詞歌曰:“少年將軍佐圣朝,為國掃蕩驅狂妖”,“手執鋼刀亮如雪”等等。
這些記述可以反映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況,甚至可以想象,漢唐之時,敦煌尚武之風非常興盛。專家考證,在隋代之前敦煌就已經有了武術的傳授傳播。
新聞鏈接 梅蘭芳獲益敦煌舞蹈
在莫高窟430窟檐的伎樂圖中,左側一菩薩戴珠寶冠,胸飾瓔珞,飄帶繞身,戴手鐲,雙手似欲合十、跪蹲,姿態輕盈秀美。從這幅壁畫中,京劇大師梅蘭芳創作出了《天女散花》的形象,據梅先生說,最初他是看到一幅“散花圖”才開始構思的。因此,他的綢舞與眾不同,他手執雙綢專靠手臂和手腕的巧勁,使沉睡千年的“窟檐伎樂”奪壁而出。
東華大學致力敦煌服飾研究
2003年,由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和敦煌研究院有關研究人員組成的敦煌服飾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的總研究課題為“敦煌學與歷代服飾研究”。研究主要利用敦煌雕塑和壁畫的服飾資料,對比一些出土服飾或卷軸畫中的服飾,研究內容涵蓋了服飾面料、化妝、人物造型等。“敦煌宴”宴遍天下
據“敦煌宴”創始者張克發介紹,從1979年起,敦煌賓館就開始了敦煌餐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20多年后終于演繹出包括敦煌名勝古跡、歷史典故、雅丹地貌、食療藥膳、古今小吃在內的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五大系列菜肴。“敦煌宴”曾接待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泰國公主詩琳通等貴賓。(特約記者于文杰蘭州連線報道)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