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威海結束的2004東北亞經濟合作論壇上,專家們透露出一個信息:日韓產業轉移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半島城市群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有關專家也指出,半島城市群目前尚存在不少問題,要想在承接日韓產業轉移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還需苦練內功。
上世紀尤其是二戰之后,世界制造業中心呈現梯次轉
移的趨勢。作為繼歐美之后迅速崛起的制造業基地,日韓在享受其成果的同時,也深受勞動力價格攀升的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日元大幅升值使得職工工資水平躍居世界第一;在韓國,管理人員和工人的小時工資分別為7.9和7.7美元,而中國分別為1.2和0.9美元。中國以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豐富的人力資源,成為承接日韓產業轉移的首選地。
目前,日韓兩國目前都在加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放在技術創新、信息產業、老齡化社會服務和環保產業上;韓國把經濟增長的重點放在高科技上,注重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改造。制造業成為日韓產業轉移的主要產業。日本提出與亞洲國家分工協作的目標: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在國內生產,一般零部件的生產和組裝在亞洲其他地區進行,最終產品由亞洲出口到世界各地。韓國鞋類、服裝、纖維等輕工業以及電子通訊、金屬加工、機械設備等行業海外轉移的步伐加快,韓國對中國的投資持續增加,去年年末達到79.7億美元。而從2002年開始,中國已成為韓國的第一投資對象國。調查資料顯示,日本有一半左右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向海外轉移生產線,其中70%以上看好中國;韓國30多萬家中小制造企業中,已有6000多家轉移到中國。
承接日韓產業轉移,山東半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山東半島與日本一衣帶水,與韓國隔海相望,是中國距這兩個國家最近的省份,擁有地緣優勢。同時,與日韓人文和風俗習慣接近,有較強貿易互補性。經過多年發展,山東半島制造業整體基礎好,容易集中發展高層次制造業,一批大企業和著名品牌,成為承接日韓產業轉移的良好載體。
但是,專家指出,山東半島要成為承接日韓轉移的制造業基地,還存在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作為半島的城市,青島、煙臺、威海等市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對半島經濟的帶動作用有限;由于交通條件不及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腹地較窄,半島龍頭城市發展也缺少強大的依托;現代制造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半島地區目前的技術、資本水平顯然達不到;半島重工業相對薄弱,電子信息、新材料、海洋藥物、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起步比較晚,產業規模不大,還沒有成為區域性的主導產業,許多高新技術產業門類,還存在許多空白。
實際上,對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目前存在的問題,我省有著清醒的認識,正在并將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決:
建設環海高速公路大通道,加快城市間輕軌交通建設步伐,打造半島1個半小時生活圈;加快青島國際機場擴建改造,增開與日韓的客輪滾裝班輪和集裝箱班輪,積極爭取開通與韓國的汽車越境直達運輸;重點建設青島主樞紐港,形成以樞紐港為龍頭、區域港為輔助、中小港為補充的港口集群。 提高半島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創新體制、機制,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
構建適應現代化制造業發展要求的服務支撐體系:圍繞半島海港、空港、鐵路、公路樞紐接點,建設網絡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吸引國外銀行和金融組織在半島設立外資銀行和金融代表機構,進一步強化青島的融資中心、結算中心、交易中心功能;大力發展各類專業服務業,進一步改善外商生活環境。
在政策方面給予傾斜,向半島地區下放部分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非經濟類審批權;充分用好現有用地指標,制定確保制造業重點項目用地的意見;制定人才隊伍培養的具體措施,加快大通關建設,全力爭取將半島納入全國重點發展區域。
有關專家認為,隨著上述措施的實施,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半島城市群在承接日韓產業轉移中,爭得“主角”地位是完全可能的。(任松高 彭 輝)
責任編輯:趙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