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28日專電(張樂、陳茂梁)
我國醫學專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血液中酸堿度的高低與腦梗死發病率密切相關。
中風包括腦缺血性病變和腦出血性病變兩大類,大腦缺血導致的缺血性中風即我們俗稱的腦梗死占到其中的80%。以往醫學界和科
學界對腦梗死的研究,多注重血壓、血糖、血脂、血漿纖維蛋白原等因素。而浙江嵊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裘林秋領銜的臨床醫學研究課題組,在對患病者和無腦血管疾病者的血脂、脂蛋白、空腹血糖、纖維蛋白原和血液粘度等指標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后發現,血液中pH值的增高將會大大提高腦梗死的幾率。這也是世界醫學界首次提出這一論斷。
裘林秋等醫生的這一研究結論是經過2年多的仔細對比和論證之后作出的。課題組選取了發病72小時內的急性腦梗死病人和同期入院的無腦血管疾病者的血液酸堿度(兩者均排除可能影響pH值的疾病)、血液粘度等多項指標開展對比實驗。
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病人在急性期、恢復期的血液pH均值分別為7.45056和7.4389,而對照組的pH均值為7.42203。經統計學分析,兩者有顯著性差異,說明pH值增高與腦梗死有關,且隨腦梗死疾病的恢復而降低。在經過深入研究后,課題組認為pH值增高與腦梗死發生的可能機理是:血液pH值增高使血粘度增高;pH值變化可能直接影響凝血纖溶系統,并導致缺血性中風。
另外,課題組在研究中還發現:腦梗死合并糖尿病的雙重患者的血液pH值在恢復期內降低不明顯,提示患有此雙重疾病的患者的病后康復將會更為困難。因此,平時人們應該對老年人群、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血液PH值的增高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我國當今的死亡疾病譜上,中風僅次于冠心病和腫瘤,居第三位。目前,該病發病率約為2/1000。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不斷增高和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開展腦梗死的危險性因素研究和早期干預研究,對于預防和控制腦中風的發病率具有積極意義。
這個研究結果同時也印證了健康專家的觀點,人體內環境有一個比較恒定的酸堿度,偏食或者單純食素會導致產生酸度的蛋白質等攝入不足,從而使體內的pH值上升,并引發腦梗死等疾病。為此,裘林秋呼吁大家均衡飲食和營養的攝入,使體內血液能夠維持在一個略為偏酸的環境中,以確保身體健康。
特約編輯:LUCKY
[天天健康]
[保健養生] [心理人生] [美容健身] [性福同行] [李博士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