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曾習慣以“三百六十行”一語來概括各種職業門類。其實,“三百六十行”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流動的,變化的,新陳代謝,推陳出新。不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慢慢消失;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應運而生。
近讀一本叫《正在消失的職業》的書,作者列舉了現實生活中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的職業:如修鋼筆、
補鍋、賣涼開水、剃頭挑子、翻瓦匠、流動照相、電話總機,等等。這里,還想補充幾種:倒馬桶、老虎灶、煤球店,在今天的上海,也都不見了。
舊聞一經集中處理,也成了新聞。今天的青年人,很難想像幾十年前的剃頭是一副什么樣子。俗話說:“剃頭挑子一頭熱”。為什么要一頭熱呢?因為一副剃頭挑子要挑兩頭:一頭是冷的,挑的是竹椅、吃飯的鍋瓢碗盆和米面等。另一頭是熱的,因為剃頭需要熱水,因而必備火爐、水壺、臉盆、鏡子等。剃頭匠只要在弄堂里悠揚地喊一聲:“剪———頭———喲”,老顧客就走出來了。
舊職業消失了,新職業產生了。前不久,《新民晚報》一篇報道說,社會需求一年催生新職業數十種。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家政服務員作為一個新職業在上海誕生時,還被冠以“第361行”的稱呼。近10年來,上海的新職業不斷出現:社工、養老護理員、房地產經營中介員、室內裝飾工程管理員、茶藝師、服裝制版師、汽車美容裝潢工、電子商務師、網頁設計制作員、多媒體制作員,等等。
今年,上海又將有65種新職業亮相。截至7月底,已有8個新職業的職業標準“出爐”,分別是包裝設計師、工藝美術設計師、商務策劃師、企業咨詢師(生產)、采購供應師、軟件測試人員、廣告設計員(師)和呼叫服務員。這65種新職業大多屬于“灰領”類。如二手車交易員、汽車綜合經驗與診斷技術、汽車營銷員等都來自汽車產業。IT行業也是催生新職業的大戶,今年又產生了計算機系統管理員、軟件項目經理、計算機信息產品營銷師等新行當。今年的123個政府補貼培訓項目中,一半以上都是新職業,如數據庫管理員、職業指導員(師)、鉆石交易員、移動電話維修工、物流員、美甲師等。值得注意的是,與消失的職業相比,新增的職業要多得多,發展速度也快得多。
任何事物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其緣其故,都不免會打上時代的印記。三百六十行的盛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進步之飛速,經濟社會發展之繁榮,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如果我們認真地統計一下,在今天,三百六十行的界限已被大大突破,也許三千六百行也難以概括了。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變化大大拓展了就業空間,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舊職業的隱退和消失,并不令我們遺憾;越來越多新職業的問世和發展,更令我們歡欣。吳興人
(責任編輯: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