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呂諾)
一些特殊的展品13日匯集北京今日美術館:雖然破舊但一塵不染的課桌椅,巧手的老師用彩紙、廢舊塑料和方便面包裝袋做成的“演出服”……它們來自北京市3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從不同側面記錄著北京市農民工子女教育1
0年來的發展片斷,感動著每一位參觀者。
這個以“關注”和“愛”為主題的“北京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巡展”,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單位主辦,旨在吸引公眾和社會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給予更多幫助,以促進農民工子女教育在未來得到健康發展。展覽為期9天,21日將舉行“農民工子女助學拍賣會”。
前來參觀展覽的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學生陳露說,這些農民工的孩子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克服困難、發奮學習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我們城市家庭的孩子應該向他們學習。她的同學楊碩晨說,我希望所有的民工子女都受到同樣的教育,享受和其他孩子同樣的歡樂。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大量農民工子女隨父母流入城市。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我國18周歲以下流動兒童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9.37%,人數近2000萬。國家統計局有關資料顯示,2003年隨同父母進入城市的6至14歲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約有643萬人。由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兒童中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的中國流動兒童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流動兒童的失學率達9.3%,近半數適齡流動兒童未能及時入學。另據調查,已入學流動兒童中約有10%因家庭貧困難以維持學業。
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在求學路上遇到種種不便,引起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200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中央編辦、公安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流入地政府財政部門要對接收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城市教育費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經費,用于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1年來,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特別是流入地政府,積極采取切實措施,加大解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問題的力度,廣大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狀況得到改善。
據了解,北京市目前已有30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28.8萬適齡農民工子女在北京市中小學就讀,其中70%就讀在北京市公立學校。北京市前不久決定市財政撥出專款6800萬元,支持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較多、財政相對困難的區(縣)的工作。
與此同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社會各界支持下啟動了“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在全國27個城市資助超過2萬名農民工子女實現求學夢想。在向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子女提供助學金的同時,希望工程還將組織他們和城市小學生開展“手拉手”、班級之間“結對子”等活動,讓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少年兒童增進了解,建立友誼,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