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房地產不存在整體過熱和泡沫。
包括加息在內的一系列宏觀調控及市場手段,矛頭不是針對房地產,而是著眼于全局各行業的平穩發展。
有關“中國房市是最后的瘋狂”的說法,是既不了解產業的實際情況,也不了解中國現行的產業政策。在住房按揭、購房減稅等方面,國家陸續增加了政策保障,去年
國務院第18號文更強調了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力量。
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強烈回擊了美國某媒體不久前提出的“中國樓市崩潰論”,同時指出,未來中國的房地產業,將有幾個值得密切關注的話題。
破解一:經濟適用房的隱憂
楊慎認為,目前國內各地大規模地興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不一定是好事。
大多數經濟適用房的面積偏小、位置不好,如果沒有規劃地大批量建設,可能帶來多方面問題,等于在城市中建立了新型的貧民窟,引發不少“后遺癥”。今天看到這是對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后來會發現將累及整個城市的進程,并且造成第二次資源浪費。
如何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居住要求,又不為城市發展帶來遺憾,將成為房地產業思考的一大課題。楊慎的意見是,不僅要持續發展房屋交易市場,還要加大力氣培育租賃市場。盡量采用租賃的方式實現低收入群體的“居者有其屋”,避免形成新的“建筑垃圾”。
破解二:降低房價的招數
房價的上漲本身具有不可逆轉性。今年前3季度的房價上升了17.3%,增幅超過歷年。這是受到土地、建材價格增漲,房屋自身質量改善、供求旺盛等因素影響的。房價的下降,近期內不存在條件。根據4321理論,我國房價目前的購成比例為:地價占40%、建安成本占30%、建筑材料價格占20%、稅費占10%,地價在房價中起主導作用。
可以看到,政府是可以對房價進行合理調控的,但需要有兩個方面的改變配套進行:一是把土地出讓金制度改為土地年稅制,開發商不是一次性交付土地出讓金,而是根據占地的多少每年交稅;二是基礎設施配套費不進入房價,目前該費用占總房價的10-15%,可把這項費用從房價中剝離,以折舊的方式進行計算。如果這兩項改革同時執行,現行房價可降20%-30%左右。
破解三:房產業持續前行的趨向
我國目前的房屋產權規定住宅70年,辦公用房50年,旅游項目40年。到期后,要連同地上建筑一起無償收回。這種規定一直有著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此舉有違《憲法》精神,是對私有財產的侵犯。楊慎透露,自10月份開始,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討論修改有關房屋產權的法律、法規,以解決這一問題。
另外,目前政策上有限制,尚不允許在集體土地上開發商品房。但將來這類土地能進入商品房市場。除了保證農田、耕地不征用,坡度在25度以上的不種糧的田地,以及閑置地可進入商品房用地。如今,國家已在廣東順德、山東等地開始小幅試點,通過實踐來探索房地產市場的新發展方向,農村的集體土地有望進入二級市場。
重慶晚報 文/肖玲
特約編輯:倪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