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初,由省政府及省工商局組織的山東省經貿考察團奔赴廣東,這個由17市政府企業代表共約200多人組成的隊伍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展開大規模的招商引資項目洽談活動。本報記者跟隨考察團考察后,帶回來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一,廣東的制造業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經驗?小產品圍著大品牌轉
,企
業強烈的配套服務意識是需要山東企業好好學學的;其二,廣東的制造業為我們帶來什么教訓?其實,山東的企業也不該完全妄自菲薄,因為我省企業的大品牌意識還是值得稱道的,而廣東企業在產品“貼牌”經營上的教訓,給我們帶來不少警示和思考。
讓人感觸最深的是廣東一些大企業集團的“蜂王效應”:像分工有序的蜜蜂王國一樣,像成千上萬只工蜂圍繞著蜂王一樣,成百上千個配套小企業圍繞在大企業集團的周圍,嚴格而又高效率地按職責工作著。
11月2日,考察團一行來到了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在這個花園式的廠區,各個功能車間分布有序,組焊、噴涂、組裝、檢測等先進生產流水線分塊而設。在寬大明亮的廠房內,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記者在占地面積最大的組裝車間現場目睹了從零部件到整部車下線的流水過程。在這條組裝流水線上,隨著傳輸帶的慢慢行進,從底盤組裝、安裝發動機、內飾,到將車身放到底盤后的總組裝,嚴格按照流程,幾乎一氣呵成。在車輛的下線出口處,記者站在那里拍了沒有兩張照片的工夫,就有兩臺“飛度”開了出來。
“產品各個零部件生產能力強,生產速度也就上來了,我們一天能生產1000輛轎車,平均一分多鐘就下線一輛。”該公司銷售部的陳部長介紹說。
外向型企業多,產品的配套能力強,一個主導產品身邊往往圍著幾十家、上百家甚至上千家相關加工企業,形成一個強大的產業鏈,這是廣東產品制造業留給人們的主要印象。以珠江三角洲為例,作為我國三大家電制造區域之一,與長三角和膠東半島相比,其最大優勢在于家電產業配套體系建立最早、發育最健全,集中了3000家家電企業。這里聚著眾多中小型家電制造廠、配件廠和服務商,形成了各有特點的順德、中山、南海、湛江產業群以及深圳、東莞兩大出口加工區。而這個成熟的產業鏈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
以美的為例,目前美的集團員工超過2.5萬人,其配套企業共1000多家,形成了一個以美的空調為龍頭,包括電機、控制器、塑料件、鈑金件等零部件配套的空調產業鏈。據介紹,在順德的一個名叫北滘的小鎮,為美的配套的企業過200家,其采購半徑不過50公里范圍內,只要提前兩個小時告知供應商,配件就能準時到達,使制造廠家的部分零部件達到零庫存。
“廣東這種成熟的產業集群特點恰恰是我省的軟肋”。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有關負責人指出,有關研究表明,即便是作為山東的經濟龍頭——青島,它的產業聚集度、產品配套率明顯偏低,拿普通家電生產來講,除鈑金、注塑等技術含量低、工藝簡單的結構件以外,核心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大部分依靠進口或從南方購進,尤其是電子元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5%。
據透露,因為配套能力跟不上,作為制造業大省——山東面臨不少尷尬:海信一款手機拿到廣東去配套生產,在那里每部手機的生產成本要比本地低20元。去年,小鴨耗資7.5億元在廣東中山興建工業園,中山成為小鴨的空調、小家電和模具三大制造基地,而濟南只剩下傳統的商用冷柜、商用酒店設備和洗衣機。也怪不得人家“絕情”,濟南市家電企業不多,汽車零配件也很少,小鴨的模具生產線常常吃不飽。相反,珠三角的模具市場供不應求。
“山東的制造業配套能力弱,與山東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發展落后有關。”有關人士認為,山東人喜歡“大”,成立一個企業目標就是大集團、大公司;上一個項目不是要國家重點,就是奔著什么示范工程;各地工業園區數量不少,但多是政府唱獨角戲,企業間缺乏產業聯系。“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這方面,山東應該好好學學廣東。
本報記者郝愛萍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