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枚攜帶常規彈頭的巡航導彈擊中標靶的場面。美國聲稱為避免這樣的場景發生在美國本土而研發國家導彈防御系統,這一系統已經準備就緒,將在本月底前正式啟用
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圖表
備受關注的美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已經準備就緒,將在本月底前正式啟用。剛剛完成第一階段部署的導彈防御系統究竟有多大的威力?能否抵御潛在的導彈威脅?又以誰為假想敵?12日出版的美國《華盛頓時報》披露了其中的內幕。
打造海陸立體防線
五角大樓高級官員透露,在經過長達19年,耗資750億美元的研究和開發后,美國的第一個導彈攔截系統將在本月底或下月初正式啟用。
這個導彈防御系統的核心是所謂“陸基中程防衛系統”。在位于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軍事基地,美國軍方已經部署了6枚高速攔截導彈。格里利堡是美國用來進行導彈防御系統的試驗基地和實戰地點,從今年10月起開始部署首枚攔截導彈。
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是美國本土第二個部署攔截導彈的軍事基地。第一枚陸基攔截導彈已經在上周部署完畢,第二枚攔截導彈也將在圣誕節前部署完畢。
國家導彈防御系統正式啟用后,位于內布拉斯加州奧法特空軍基地的美國戰略司令部將負責整個導彈防御系統的運行。北方司令部下屬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將負責格里利堡和范登堡空軍基地的導彈攔截系統,保護美國本土免遭襲擊,同時嚴密監控、跟蹤和分析全球導彈的發射情況以及它們的軌跡。
總部設在夏威夷的太平洋司令部將保護美國的島嶼,并負責所有的“宙斯盾”海上防衛系統。5艘裝備了“宙斯盾”作戰系統的軍艦將在朝鮮附近水域巡邏,構成導彈防御系統的海上防線。
朝鮮伊朗為假想敵
美國導彈防御局發言人里奇。萊赫納表示,美國第一階段部署的導彈防御系統主要針對目標是朝鮮和伊朗。
美國軍方官員透露,在導彈防御系統正式啟用前進行的一系列演習中,就曾模擬了朝鮮裝備的“大浦洞”導彈的發射和攔截,其用意不言自明。
除了在美國本土的兩個攔截導彈基地外,美國計劃明年或后年在歐洲部署第三個導彈攔截基地,地點有可能選擇在英國、波蘭或羅馬尼亞,意大利和捷克也是潛在的候選地點。美國在歐洲部署攔截導彈的首要目標是針對伊朗。
一名不愿公開姓名的五角大樓高級官員向《華盛頓時報》記者透露,導彈防御系統投入運行后的另一個重要使命是攔截其他國家因為“操作失誤”或其他原因誤射的導彈。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美國在核實之后將立即發射導彈進行攔截。
波音747能打導彈
此前,美國軍方已經對導彈攔截系統進行了多次測試,但是成功率并不高,而且一些成功的試驗被譏諷為軍方的“精心設計和故意安排”。所以,耗資驚人的導彈防御系統投入運行后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在美國朝野存在著許多質疑和反對。
對此,美國導彈防御局局長亨利。奧伯中將卻顯得很有自信:“我們現在能擊落導彈嗎?是的,我們能做到。”奧伯說,在今后幾個月中,海上導彈防御系統的部署將進一步加快,屆時將有6艘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軍艦上將配備“標準-3”型導彈,導彈的數量將在明年增加到100枚。
他同時強調,海上導彈防御系統能攔截短程和遠程導彈,而且機動性很強,可以隨時根據需要保護美國及其盟國免遭導彈襲擊,在導彈防御系統中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陸基攔截導彈。
目前,美國軍方仍然在不斷研究開發導彈防御系統的新技術,其中一項技術是在波音747飛機的機頭安裝激光槍,在導彈剛剛發射后將其擊落。在攔截工具方面,如何識別真假彈頭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美國軍方希望能利用預警雷達和間諜衛星打造一個覆蓋全球的監控網絡,隨時跟蹤分析導彈的發射和軌跡。新華社
新聞分析
“天網”并非天衣無縫
美國的導彈攔截技術目前只是在試驗階段得到驗證,而且都是在理想狀態下進行的。從試驗結果來看,NMD還存在許多技術上的漏洞。“天網”并非天衣無縫。
缺陷一
多頭導彈難攔截
美國科學家聯盟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明確指出,多彈頭技術可使攻擊導彈釋放多枚小型彈頭,使攔截導彈防不勝防。特別是以生化武器進攻的任何洲際導彈都必然會使用多枚小型炸彈以求擴大攻擊范圍,美國的NMD很難抵御這種攻擊。同時,使用生化武器的導彈可以改裝,在導彈升空后立即釋放出許多小型彈頭,NMD如要一一予以攔截,那么,攔截導彈會很快耗盡。
俄、美導彈專家均表示:NMD可以擊毀許多來襲導彈,但它總是有限的,要擊毀所有來襲的多彈頭導彈,那根本不現實。
缺陷二
偽裝欺騙難識別
據報道,擔任NMD主角的“外大氣層殺傷裝置”存在缺陷,主要是無法分辨伴隨來襲核彈頭的誘餌信號。NMD的研究人員亦承認,該殺傷裝置在大部分飛行時間將“看不見”敵方導彈。因此,這個武器仍得靠雷達和人造衛星尋覓其獵物。
此外,許多偽裝隱形技術在洲際導彈上應用后,將會使NMD無法招架。例如,在導彈彈頭上安裝能干擾敵方雷達探測的裝置,NMD將很難對付。還有的專家提出,如果把彈頭裝在一個由液態氮冷卻的鋁屏蔽器里或通過使用整流罩使核彈頭降溫,就可以騙過攔截導彈上的尋熱傳感器。
缺陷三
預警技術不過硬
如果發現得太晚,導彈已經打到眼前,誰也沒有起死回生之術。NMD系統預警衛星大約每10秒對地球某個特定區域掃描一次,預警時間在25分鐘左右,這一反應時間已遠遠達不到未來實戰的需要。
如果將裝備遠程巡航導彈的潛艇和艦艇事先秘密部署在某些非焦點地區,讓通訊和指揮系統處于戰備靜默待命狀態,一旦有令,就能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對目標實施突然襲擊。而巡航導彈彈道低,采用地形匹配系統可在地表20米至250米高度上飛行,NMD系統的雷達很難探測到。
缺陷四
“翻滾導彈”擋不住
有專家指出,NMD也許能對付世界上最先進的進攻導彈,但對付技術比較原始、落后的導彈反而不那么靈。
用落后裝置發射的簡易導彈不大遵循旋轉穩定原理,它們在飛行中也會呈現旋轉狀態,不過那完全是不規則的運動,甚至是翻著跟頭向前飛,導彈防御系統無從跟蹤并判斷它們的飛行軌跡,攔截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雖然這種“翻滾導彈”攻擊小型目標的準確性要差一些,但它的破壞力卻毫不遜色,完全有能力摧毀城市。一位反導彈專家形象地描述說:“如果向紐約發射這種導彈,目標是中央公園,卻很可能擊中了新澤西。但無論擊中哪里,美國人都受不了。”(參孫)
新聞背景
NMD構想30年前就有
《華盛頓時報》的報道還披露了美國發展導彈防御系統的歷史和決策內幕。許多人都認為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實際上早在1974年,也就是美國和原蘇聯簽署《反彈道導彈條約》兩年后,美國就已經秘密部署了第一個導彈防御系統,使美國的50個州可以免遭導彈襲擊。
盡管這個導彈防御系統的作用相對有限,但當時這個系統是在十分秘密的狀態下組建的,并且運行了數十年。五角大樓從來沒有向外界吹噓這個防御系統,而是悄悄地將其發展為目前國家導彈防御系統使用的核心技術。
2001年12月,布什意識到,發展國家導彈防御系統根本繞不開美蘇當年簽署《反彈道導彈條約》。“告訴俄羅斯人,我們將退出這個條約。”布什如是指示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賴斯。6個月后,也就是在2002年6月1日,《反彈道導彈條約》壽終正寢,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計劃也隨后進入了“快車道”。
資料
NMD誕生記
1983年3月23日,美國前總統里根在一次電視講話中首次提到了戰略防御計劃,這就是人們通常所稱的“星球大戰計劃”。
1984年6月10日,美軍第一次導彈攔截試驗成功,美軍方一枚攔截導彈在太平洋上空擊毀了目標導彈。
1997年4月1日,彈道導彈防御組織設立了一個專門小組負責在2003年前完成導彈防御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工作。
1998年4月30日,波音公司取得了開發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的合同,合同總值16億美元。
1999年7月23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簽署了國家導彈防御系統法案,這個系統是一個迷你版的“星球大戰計劃”。
1999年8月17日,美國與俄羅斯恢復關于戰略武器的對話,其中也包括修改《反導條約》的內容。
2000年9月1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決定暫不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原因是技術尚不成熟。
2001年12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正式宣布將放棄《反導條約》,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他在華盛頓國防大學發表演講聲稱:“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框架允許我們部署導彈防御,以應付當今世界各種不同的威脅。”
2001年6月27日,布什政府向國會提交2002年軍費預算,其中的70億美元(后來又增加至83億美元)用于導彈防御系統。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