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記者張大鵬劉慎平通訊員趙維龍臨沂報道
一項打造魯南制造業基地的計劃在臨沂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據了解,這項投資近1000億元的規劃將于2005年正式出籠。
“主角”與“配角”
12月14日,記者在臨沂市經委主任宋法亮的辦公桌上無意中發現
了一份《關于打造魯南制造業基地的意見》。山東有個半島制造業基地,為什么還要搞出個魯南制造業基地呢?得知宋法亮還是這項規劃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后,記者隨即展開采訪。
宋法亮告訴記者,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臨沂市委、市政府為加快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專門派出工作組先后對臨沂市直和12縣區工業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分兩組赴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江浙滬等工業發達地區進行考察。他們發現,盡管去年全市GDP達到834.6億元,人均首次超過1000美元。但是,面對全國各地快速發展的新形勢,臨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標兵越來越多,追兵越來越少”。如何進一步加快臨沂經濟發展?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今年8月份,一份打造魯南制造業基地的構想也正式擺到了臨沂市有關領導的案頭。
“打造魯南制造業基地既是臨沂工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也是臨沂實現工業強市的必經之路。”提起打造魯南制造業基地的優勢,宋法亮如數家珍:一,工業體系基本成形,食品、木業、紡織服裝、化工、機械、建材、醫藥等已形成支柱產業,具有技術較先進,生產規模大、市場份額高、競爭力強的比較優勢,形成了制造業的基礎;二,商貿業發達,僅臨沂商貿城每年銷售額就高達400多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具備發展制造業產業鏈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三,礦產資源、農副產品資源、水資源豐富;四,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市場空間大,進可承接日韓制造業的轉移,勇當“主角”;退可承接江浙、山東半島制造業的配套轉移,甘當“配角”。
七大產業呼之欲出
據宋法亮介紹,臨沂企業不少,但缺乏“重量級”選手,魯南制造業基地將以七大產業為中心,使產業鏈延伸、拉長、變粗,大力培植、發展一批大企業,打造一批大名牌。
臨沂有著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食品產業已是最具比較優勢的制造業。記者注意到,在《關于打造魯南制造業基地的意見》中,食品產業排在了首位。計劃以培植金鑼集團、華盛江泉、三維油脂、青援食品、魯洲食品、蘭陵集團、銀麥啤酒、大林食品等龍頭企業為重點,圍繞玉米、大豆、果蔬、瓜干、高梁、小麥、大麥、生豬等農畜產品進行深加工,形成八大食品加工鏈。
在木業產業方面,臨沂將對現有6000多家木業加工企業進行整合,重點培植福港木業、嘉美木業、富達木業等企業,發展木工機械、木業用膠及其木業包裝,逐步形成蘭山、費縣、羅莊木業加工區三個產業集群。
紡織服裝產業,以山東雅禾、蒙陰棉紡、新光紡織為依托,大力發展精梳紗、高檔面料、特種纖維。以真情集團、國人西服、魯蒙莎西服、魯奇制衣、孔師制衣、國風紡織等為依托,大力發展服裝產業,形成年產6000萬件高檔針織內外衣、300萬套西裝、800萬件牛仔服的生產能力。
化工產業重點發展煤化工、鹽化工和硫磷化工產品鏈及精細化工產品群。以恒通化工、紅日阿康、翔龍集團、金沂蒙、金大地、金湖科技等為依托,著力發展復合肥、尿素、離子膜燒堿、聚氯乙烯、工程輪胎等產品。
機械產業以臨工機械、常林集團、蒙凌機械為依托,擴大裝載機生產能力,開發生產振動式壓路機、新型挖掘機,力爭建成全省實力最強、品種最多的工程機械生產基地。
建材產業將加快工藝改造、品種調整、規模經營和兼并聯合,在繼續提高水泥、石膏、石材、建筑陶瓷質量和市場占有率的基礎上,以沂州水泥、華盛江泉、華森水泥、宇達集團等企業為龍頭,加快開發新型建材及制品。
醫藥產業以魯南制藥為龍頭,以綠因藥業、羅欣藥業、莒南制藥、臨沂三精等為骨干,利用生物工程、先進合成技術、超臨界萃取、大孔樹脂分離、膜分離等先進提取技術,加快生物制藥、中藥現代化、西藥原料及抗生素、半合成藥的研制開發,盡快建成省內最大的新型化學藥品生產基地。
據了解,臨沂打造魯南制造業基地的整體目標為:從2005年到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制造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7%以上,達到1800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95%以上;制造業技改投入年均遞增30%以上;到2010年全市制造業技改投入累計達到1000億元。宋法亮告訴記者,這一計劃已正式列入臨沂市“十一五”規劃,并將于明年正式實施。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