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公布的一項心理健康研究顯示,20-30歲的人群成為各年齡段壓力之首,其中以社會環境壓力、工作壓力、個人成就壓力最為突出。對此,貴報在12月24日發表社論,認為人生壓力加劇是一種社會危機,而“精神的自由和快樂,遠比世俗的成功要重要得多”。對此,筆者有不同看法。
筆者認為,對于自計劃
經濟和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時代轉型的當代中國來說,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大,乃是這一轉型期的必然結果,相對于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效率和小農社會的自然節奏,這種人生壓力的加劇反而可以看做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我們應該清楚,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壓力并不小,只是那時常常是吃、穿、住等物質層面的壓力。市場經濟顛覆了傳統社會,物質的“低層次”人生壓力被超越了,人生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得到“解放”,并越來越多樣化、高層化,生活的煩惱也逐漸提升為“工作壓力、個人成就的壓力”,這是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的生存要求,也正是新時代的活力所在。
當然,市場經濟時代,競爭的公平和自由同時也意味著對弱者的殘酷和不平等,我們社會的制度設計,應該在學習、就業等方面讓像殘疾人朱慧錦那樣的弱者免受競爭的傷害,從而在人生機會、競爭形式平等之外,兼顧實質的平等。況且,目前不少人過重的生存壓力,其實是來自對于個人權利維護和發展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和不夠公正,這樣壓力的舒解只有靠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而不是個體人生態度的調整,如去追求“‘道法自然’、‘悠然見南山’、‘夫天地之間……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等人生境界”的精神快樂和自由。
要知道,無論是老子還是陶淵明、蘇軾,提供的都是普通人很難體會到的詩意境界,他們的自由乃是一種境界快樂,無論詩人自己還是傳統社會,都無法從中找到安身立命的處所,讓它擔負給現代生活中的人減壓的任務,更是一種詩意的想象。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以農業和自然為載體的類似詩意的自由和快樂已成為一種情緒、一個虛構和夢幻,它是人們面對都市風景和競爭時代喧囂的世象而勾畫出的一個烏托邦,給人們一點文化懷舊的安慰而已。
面對中國從來沒有過的自由和競爭的市場經濟,我們應該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新的生存狀態。傳統詩意的“境界之樂”只能屬于少數人,更多的人還是要在新生活經驗中建立和尋找自己的快樂,而我們的著力點不是呼喚詩意,而是讓體現公平與公正的多元開放的社會制度、文化環境逐步完善起來。 (李萬剛)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