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的數百人到昨天晚間的20000多人,在短短的十多個小時內,印度洋地震海嘯所吞噬的生命以超出人們想象的速度攀升。
20000多人!正在打漁的印尼漁民、正在沙灘上玩板球的印度孩童、正在岸邊曬陽光的泰國游客……他們在安閑享受幸福時光的時候,
災難突然降臨。
現在,“人定勝天”的狂妄已經被當做一種夢囈,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正在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人類并沒有了解大自然的所有奧秘,更無法把握大自然“發怒”的時機,人類所能做的,就是時刻睜大警惕的眼睛,盡可能躲過突降的災難。
所以,災難發生之后,在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決定向受災國提供人道主義緊急援助的同時,也有世界各國的專家對這次災難進行著“解讀”,他們試圖找到原因,找到防范的“經驗”。
美國地質調查局信息中心的專家韋弗利·帕森指出,目前,在印度洋沿岸,竟然沒有一個海嘯預警中心,因為“印度洋很少出現海嘯,使印度洋沿岸國家降低了防范意識”。從理論上講,海嘯即使以每小時500公里的速度前進,到達受災地區的海岸也需要數小時,如果此前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嘯預警機制,這場災害也許不會奪去這么多人的生命。
災難總是盯著人們自認為“安全”的地方。這次災難再次證明了這個已經被無數次證明的真理。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主任稱,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檢測到大地震之后,本來試圖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國準備防護海嘯,可是竟然無法找到這些國家溝通的途徑——他們的通訊錄上沒有那一地區的聯系。
這樣的信息更讓我們感嘆和可惜。在太平洋國家,已經有了這樣的海嘯預警系統,所以美國檢測到了即將發生在“鄰家”的災難,卻對這個災難無計可施。
意大利國家地質研究所主管認為這場地震“讓整個地球都在震動”。他說的是震動本身——顫動之強,甚至擾亂了地球磁場——但是,從全球防范災難的角度來看,也應該同樣“震動地球”。
這次災難和過去不同,它的波及范圍已不僅僅是一兩個國家,而是包括7個亞洲國家和一個非洲國家,而在傷亡和失蹤者中,據初步統計,就包括了來自美、英、俄、德、日、韓、愛爾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游客——這場災難已經實實在在“讓整個地球都在震動”。
巨大的自然災難一旦發生,或許就是超越國界的災難。所以,太平洋國家有海嘯預警機制而印度洋國家沒有,這是人類防災史上的遺憾。我們知道,防范災難主要是當事國的事情,但是,這并不是說,別的國家可以為此袖手旁觀。
在地震海嘯災難之后,世界許多國家都向受災國伸出了援手,這樣的精神已經超越了國界,體現了包含基本道義的“世界良心”。然而,更多的期待也可以作為“亡羊補牢”的措施之一提出,那就是,這樣的援手可否在提防災難階段就伸出來?
全球共防自然災難,在眼下或許還只是一個理想,它面臨著不同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等障礙,但是,作為一種努力方向,這也是“人類共有一個地球”理念下的必然。昨天,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表示,澳大利亞將考慮幫助印度洋地區建立海嘯預警系統。這樣的消息無疑會讓人感到一些寬慰,如果說地震已經“讓整個地球都在震動”,這樣的“震動”也會讓有智慧的人驚醒——事實上,經驗證明,每一次全球性的自然災難,都會使國際間的合作更進一步。
“全球一體化”,在今天已經不僅僅指經濟上的互補和流通,也包含著災難的預防。如果地球的這一次“震動”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科學家:是誰惹怒了印度洋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端離岸不遠處的海底,印度洋板塊的碰撞引發強烈地震,繼而產生巨大的海嘯引起連鎖反應,8個亞洲國家和1個非洲國家受到海嘯重創。人們在為受災國家損失的眾多生命扼腕痛惜的同時,一個問題由然而生:誰惹怒了印度洋?
最新的一種說法可能讓人詫異:上星期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附近的一次相對小型的地震可能是罪魁禍首,印度洋板塊就這樣被觸動了。
【澳新專家】強烈地震源頭在地殼另一端
澳大利亞地質學專家茨韋坦·西納迪諾夫斯基說,本月23日在印度洋南部塔斯馬尼亞島和麥夸里島之間發生的里氏8.1級地震就是26日印尼海域里氏9.0級大地震的前兆。新西蘭地理和核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也說,自12月24日以來,新西蘭本土以及附近海域連續發生了4次地震,這些地震可能與26日發生的印度洋強地震有聯系。
西納迪諾夫斯基說,兩起地震發生在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地殼兩端。“可以設想,在一端的地震導致另一端的不平衡,因此引發了巨大地震”,“我想說,如果塔斯馬尼亞地震不發生,昨天的地震也許發生在另外一個時間”。
西納迪諾夫斯基說,23日的地震幾乎不能被人所感覺到,也沒造成什么損失,但是地震學家已經預測還有進一步活動會發生,不過沒有預測到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地震的震級。
“以科學視角去看,再次發生一個這種級別的地震并不罕見,”他說,“但是第二次地震(26日)的震級無法預測,因為它本應是通過許多小型地震釋放能量……沒想到這么強烈。”
【英美專家】海底板塊擠壓就像劃動大槳
對于26日發生的地震,一名科學家說,地殼板塊互相猛烈擠壓,在海底造成一個高10米、長1200公里的隆起地帶。
英國地質勘查研究所地震學家戴維·布思說,地震發生在兩個厚重地質板塊相互劇烈擠壓的地點。他解釋道,印度洋板塊逐漸受到蘇門答臘地下板塊的擠壓,蘇門答臘屬于歐亞板塊的一部分,擠壓速度近似于人類手指甲生長的速度。
“這種漸變不是平穩發生的,”布思說。板塊邊緣的巖石互相擠壓,能量積蓄了幾百年。這就像“拉長一根松緊帶,當巖石的力量承受不住壓力,那么沿線所有的石頭都會動起來”。
布思說:“這就像在海底劃動一支巨大的槳……一個數十億噸的巨大水柱在移動。這是巨大的攪動。”
美國地質學家布魯斯·普雷斯格雷夫解釋此次大海嘯的原因時說:“此類發生在淺海的大地震能使整個海底因此搖擺震動……就像你在攪動浴缸中的水,地震引起的波浪能波及整個大洋。”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