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諧社會不是一個短期的目標和任務,而是中國未來二十多年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和諧社會顯然不僅僅是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并不僅僅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目前還不能用定量的方式來衡量,用定性的語言來簡單描述,就是人氣比較
順,心態平和,彼此交往謙讓有禮、互敬互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提出了一個社會目標,而且這個目標是引領其他目標的終極目標。”
在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以“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題的論壇上,數位國情專家侃侃而談,積極為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支招。
知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認為,沒有一個和諧社會就沒有一個小康社會,或者說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小康社會。中國需要花二十年時間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新的又十分現實的社會理念和社會理想,符合十三億人民的根本利益。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教授王紹光分析說,經過改革,中國經濟在二十多年時間連續保持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長速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跡,但這種高速發展是有代價的,社會變得越來越不和諧,人們追求很多東西本來以為是目標,后來回頭看卻不一定是目標:可能口袋里錢多了,但空氣臟了,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清潔空氣、清潔水資源等,還有很多其他問題。
他說,建設一個和諧社會有三個重要基礎,即社會基礎、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社會基礎就是社會分化不太嚴重;政治基礎就是要有一套調節利益沖突的機制;思想基礎就是人們生活在一個共同體里面,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應受到尊重。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建明表示,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確立公民的權利,包括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文化權利和教育權利,使貧困人口可以向中產階級發展,使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體;二是建立合作主義的政治框架,使社會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和諧;三是強化公民社會,讓公民可以組織起來,以進入市場應對市場風險,能夠進入國家的公共政治,參與公共政策的決定。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國需要一個戰略性的設計,需要一個路線圖,在全球化壓力之下才能走得比較順。周提醒說,中國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目標只是破題,其中很多內容實際上都還待于進一步探索。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崔之元補充說,和諧社會還需要一個經濟基礎,中國社會中出現不和諧的現象,比如說城鄉差別的擴大,與宏觀經濟政策失誤有很大關系,他建議逐步取消出口退稅、開闊國企改革的想象力,并在開闊的思路下探討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的經濟改革方案。
沒有市場經濟,中國不能經濟繁榮;沒有社會和諧,中國不能長治久安。胡鞍鋼總結稱,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巨變過程中和社會矛盾日益沖突、社會日益分化的情況下,使中國出現一個大的社會轉折,形成社會妥協、達成社會共識、實現共同富裕。而解決這一挑戰的關鍵,就是需要政府作為第三者來進行社會協調,以最終形成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