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馳騁在市郊寬闊的大道上,不時映入眼簾的是海爾、海信、澳柯瑪、雙星等大企業在各地建立的工業園。有關部門統計,目前,通過我市工業大企業下鄉,已拉動郊區形成了電子家電、機械制造等總產值億元以上的經濟板塊20多個。這些活力十足的經濟板塊在市郊帶起了一大批配套企業,并成為青島市郊
工業化跳躍式發展的強大引擎。
城市工業沐浴著市郊和煦的春風,厚積薄發。企業在成功實施退城進鄉戰略的同時,也為市郊工業化開辟了廣闊空間,為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打破“三農”堅冰,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無限動力。
集群化發展給市郊工業帶來生機和活力
經過十幾年的風刀霜劍,市郊工業發展逐漸融入城市工業之中。在構建大青島發展框架的過程中,市郊工業越來越注重融入青島,主動承接城市工業下鄉,同時借城市工業在市郊形成的集群化,加快自身的工業化進程。
并無區位優勢可言的平度市,在城市工業下鄉的早期,就加快了“招婿上門”的步伐。近年來,平度市先后引進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濟南輕騎等國內知名的大企業集團來此建立工業基地。為了吸引青啤集團,平度將自己的北海啤酒廠“拱手相讓”,但卻換來了企業規模的急劇膨脹:1997年該廠上交稅收1000萬元,去年則達到3300多萬元。這些“退城進鄉”的大工業在為當地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模式的同時,還帶動起一批配套企業,加速了相關產業集群的形成。
近年來,膠南市圍繞建設青島西海岸都市新區的目標定位,突出港口特色,抓住城市工業退城進鄉的機遇,全力發展與港口緊密相關的造船等臨港產業,一舉突破了傳統縣域經濟發展的框架模式,開辟了市郊工業化發展的新空間。在積極推進工業退城進鄉和骨干企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中,膠南市通過實施16個重點工業技改項目,逐步形成了橡膠輪胎、機械制造、食品與藥物、船舶和汽車零部件四大產業集群。目前這四大產業集群的輻射拉動作用日益凸現,已帶動新增規模企業170家,使膠南市規模企業總數達到412家。
退城進鄉的城市工業充當主力
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快城鄉經濟互動發展”中,城市工業下鄉的輻射拉動效應日益凸現。
“借船出海,借梯上樓。”順應區域產業集群化這一規律,即墨市提出加快發展六大產業集群的思路,并抓住城市工業退城進鄉的機遇,集中優勢,做大做強電子及電子配件產業集群,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產業技術工人數量的多少,是城市工業下鄉后能否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為讓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退城進鄉的企業里,即墨市連續多年由財政出錢為農民“埋單”,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近10萬人。經過十幾年的積蓄,即墨市出現了一大批掌握熟練技能的電子產業工人。目前,即墨市已形成了吸引人才、資本、項目和技術快速集聚的“磁場”效應,實現了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一石雙鳥目標。現在,城市工業在即墨市帶動和形成的產業鏈,成為當地經濟大軍中的中堅力量。目前該市已引進125個電子及電子配套項目,其中不乏城市下鄉的工業項目。
正如業內人士分析的那樣,一戶農民有一個人在企業上班,一年就可以為全家帶來現金收入少則8000元,多則上萬元。即墨市近幾年通過引進都市工業,已成功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7.62萬人,農民就此搭上了工業下鄉的轉移快車,越來越多的農民就此走上富裕之路。
郊區工業成為城市大工業的配套基地
城市工業向市郊進行戰略轉移,在為市郊工業化發展帶來難得機遇的同時,也為自身尋到了迅速壯大的配套基地。
青島金華塑料制品廠原來是膠州市膠東鎮一個不起眼的小廠,自從為海爾集團生產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機等家電產品上使用的各種塑料件后,經濟效益連年翻番。最近他們又搬進了膠州海
爾工業園內,準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如果把下鄉的城市大中企業比做“紅花”,那些圍繞大中企業搞配套加工的當地中小企業無疑就是“綠葉”。膠州市提出,中小企業要在圍繞為下鄉的大企業搞好配套服務上下功夫,把配角戲唱好,把“綠葉”文章做大。這一發展定位和思路,為許多“等米下鍋”的企業洞開了一片新天地,許多企業在為大企業提供配套中獲得了長足發展。目前膠州市已形成以海爾、澳柯瑪為擴散源的家電類配套企業集群,以青島公交客車制造基地為擴散源的汽車產業配套企業集群,以中集集團為擴散源的機械類配套企業集群,以世原、昌新為擴散源的皮革類配套企業集群等,共提供就業崗位5000多個,實現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目標。
依靠城市工業下鄉形成的產業集群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市市郊工業主動承接輻射,一批以造船、汽車部件為重點的投資過億美元的大項目相繼落戶市郊,其中膠南市已被省政府批準為“山東省船舶工業基地”,即墨市在打造“服裝城”的同時,又有了“電子城”的美稱……
歷史已經掀開新的一頁,城市工業下鄉群星閃爍,成為市郊解決“三農”問題的新希望,成為提升市郊經濟實力的重要動力源,成為我市建設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