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奧迪的好日子徹底過去了。不是高檔車市場縮小了,而是啃這塊蛋糕的人多了,而且個個嘴張得老大,恨不得整個吞下,他們有備而來,身懷絕技,腰藏秘笈,虎視眈眈,出手不凡。
你看,皇冠定下年銷售2萬多臺的目標,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要知道去年才8萬多輛的市場容量,一上來就要切去四分之一份額。榮御也在
皇冠下線當日亮出殺手锏:價格。這不是明擺著要攪局嗎?全國各地汽車記者匯聚天津正開皇冠發布會時,突然傳來榮御的重磅消息,上海通用真會“少花錢,多辦事。”高檔車頓時引人注目,于是媒體趁機把奧迪、寶馬、甚至天籟,以及未下線的奔馳拉出來上下前后左右對照一番,看一看背景都不小,比一比來頭都很大,雖說風格有異,但也各有優勢,這里暫且不表。
以前,合資廠在中國市場投放一款新車慎之又慎,如今紛紛拿來“當家花旦”,咋都變得這么大方呢?
首先,利潤的需要。商業永恒的追求是利潤,不賺錢的生意沒人做,這一點汽車跨國公司比誰都清楚。當前國內高檔車利潤率之高,沒有哪個市場能與之相提并論。就拿“先行者”奧迪說吧,這幾年簡直成了一汽大眾的搖錢樹,捷達、寶來走的是銷量,要的是市場份額(當然也要利潤),公司利潤主要來源于奧迪,這是業界公開的秘密。如此“草長水美”的地方,其它羊兒不往這跑才怪呢?
其次,品牌提升的需要。高檔車往往承載著汽車最新最好的技術,也最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更能顯示自身實力。未來車市競爭是品牌競爭,如何提升品牌含金量和品牌忠誠度,無疑是各家廠商下一步要下苦功夫去做的事情,于是,高檔車成了廠家的標桿,成了旗幟,成了榜樣,成了品牌象征和文化代表。在群雄爭霸中要提升自家品牌“高度”,高檔車是最佳形象代言者。
再次,完善產品結構需要。國際汽車巨頭扎根中國汽車市場看的是遠景,做的是大事,、圖的是長遠發展。做市場要有產品,產品系列不全總有缺憾,高檔車市場雖說容量有限,但缺位就是自動放棄(指望進口車打市場多有不便),否則,在這一領域就沒有發言的權利。推產品就像人成名一樣,趕早不趕晚。
古語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現在,高檔車該來的都來了,雖然有的還風塵仆仆走在國產化的路上。這些車,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已融入人們工作生活,有的“似曾相似燕歸來”還不太陌生,有的是名聲赫赫的“大牌”,有的可謂“新貴”,只能聽廠家講述“不平凡的來歷”。不管是德洗車、日系車,還是美系車,悉數到場,看來這個車市真是有點熱,熱得流汗,但能否火起來呢?怕是沒那么容易。
汽車市場就像金字塔,越高檔的車需求量就越小,這是市場規律。作為小眾消費,算算各家排產計劃則遠大于需求,這一點廠家老總心里明白,他們嘴上都很自信,有種舍我其誰的氣概。常言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市場是檢驗產品的最好“磨刀石”,“各說各有理,當面見高低。”市場可不像分析起來那樣輕松,些品牌有時真的很無奈,很無力。
高檔車國產化率相對較低,尤其是一些急于國產的品牌,以前有的車“在國內裝上四個輪子”,貼上標簽就迅速走向專賣店,現在這種做法遇到了困惑。今年4月1日起進口大件組裝車要按照整車征稅的政策,對國內大多數合資汽車企業面臨新的考驗,高檔車更是不爽,捷徑不通了;同時,油價一個勁地漲,高檔車發動機排量也一款比一款大,多少有點不合時宜。咋辦?真乃“進亦憂,退亦憂。”但是,路還是要往前走。
由此可見,高檔車市風起云涌,高檔車市更像風景。不來,心里癢癢的,躍躍欲試;來了,也許受寵,也許受冷。這就是中國高檔車市場的“高檔游戲”。
(作者:新浪青年汽車論壇評論員 劉士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