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成都某網站發現一“猛帖”稱:“我是某高校的一大四女生,明年讀研,曾參加過新絲路模特大賽!逡弧氚炎约鹤獬鋈,可扮女友或旅伴,但雙方絕對保證不發生嚴重的身體接觸,本人沒有有關性的要求或企圖……暫定價為7天1500元,視情況可商量!(據5月
4日《新京報》援引《華西都市報》報道)
在看到這條新聞的人士中,我相信一定會出現相左的意見,或“同情”這名女生,或痛斥她的“墮落”。這并不奇怪,作為一種邊緣化甚至有些另類的行為,它必然要面對世俗的“審判”?墒菃栴}遠非如此簡單,或者說,我們應該透過新聞細節看到更遠的“焦點”,否則任何爭論都將只停留在真相的表層,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在我看來,這個被掩蓋的“焦點”就是:青年的被拋棄感有擴大的趨勢。
“被拋棄感”,這是一種顧名思義的概念。我們知道,一般來說,老年癌癥病人的心理特征,除了老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外,還易由孤獨感發展為與世隔絕、被拋棄感。一直以來,“被拋棄感”似乎和青年人無關。但是,在美國作家威爾菲爾德的《身體的智慧》一書里,我們卻發現,“被拋棄感”并沒有天然的年齡阻斷,而是說,“每一次當你不能達到完美的時候,你的妄自菲薄心態所帶有的否定的信念和態度就被加強了。”——在這名女大學生身上,人際關系或者發展中的友誼是可以拿來交換的籌碼,即使這種“出賣”是一種不違法的經濟學語境下的交易,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它隱晦地表現了一些青年人身上的孤獨、自私、功利和不信任,尤其是后者,表面上看,這種“契約”的締結是制造信任,但實際上這種制造的前提正是他們相互缺乏信任。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情感壓力無疑是千百年來不多見的,而象牙塔的“密封”性質又影響了他們和外界的正常交流。我們看到,女大學生在北大的悲情謝幕可謂是這種“被拋棄感”的極致,現在的“女生出租”我們一時還看不到悲劇的苗頭,但對于大學教育來說,卻早已備份了一抹悲涼。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如果只能從“金錢關系”上尋找滿足感,而不可冀望于成為所有青年人發憤進取的楷模,那么,我們對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人的“被拋棄感”實在到了要萬分警惕的地步了,這份警惕決不是僅僅做一番心理醫治這樣簡單!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