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
從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到湖心島事件,一時間關于圓明園的文物、生態問題成為了社會焦點。近日,北京大學6位專家指出,圓明園文物、生態破壞比湖底防滲工程更具危害,翻建園林駁岸也是違法的。
出事暴露管理者文化遺產概念模糊
北京
大學的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植被地理學教授崔海亭,生態學教授、建設部世界遺產顧問專家陳昌篤,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環境科學教授黃潤華,生態及景觀規劃助教李迪華等6位專家指出,圓明園事件的發生絕非偶然,與最近幾年來不斷引起公眾和媒體關注的武陵源“天梯”、“水洗孔廟”、都江堰電站、泰山和黃山索道、十三陵周圍柿樹被“剃頭”等事件如出一轍,暴露了管理者對自然和文化遺產概念的模糊,折射出我國遺產管理亟待治理的局面。
翻建駁岸破壞嚴重破壞文物且違法
專家們認為,圓明園目前還存在比防滲工程更大的破壞活動。俞孔堅、謝凝高指出,對近萬米具有300多年歷史的經典園林駁岸進行徹底翻建,是嚴重的文物破壞行為。他們說,這些駁岸是圓明園遺址在歷經滄桑后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構筑物部分,其采用的工程技術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建筑技術和藝術水平,翻建駁岸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鏟除自然植被將“毀滅”歷史文化價值
俞孔堅、崔海亭說,圓明園陸面植物是經過近百年自然演替形成的,是由北京鄉土植物種類構成的近自然林,具有北京平原上少見的生物多樣性,為多種鳥類和動物提供了優良棲息地,并對保護原有地形免遭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圓明園管理者對這些自然植被以近乎“三光”的方式肆意伐掉,并連根鏟除,再用挖掘機造山、大面積種植人工草坪和“觀賞花木”。這一做法嚴重破壞了圓明園原有的生態多樣性。
陳昌篤、李迪華說,就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性質來說,圓明園鄉土生物群落對烘托遺址的悲劇氣氛和滄桑感是必不可少的。早在1988年國家科委就立項進行專門研究,并發表了非常扎實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對鄉土生物群落的“三光”做法,不但毀滅性地破壞了圓明園近百年來經過自然演替而來的自然遺產,也將對圓明園的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和景觀體驗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專家建議成立文化遺產專門管理機構
專家指出,上述遺產破壞事件發生的根源,是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定義和專門的遺產管理機構。專家們建議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和文化遺產法》,依法成立國家自然和文化遺產專門管理機構,全面整合目前文物、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按照部門職能劃分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管理與保護的定義和資源,推進我國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