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三陪女三年內在杭州一家醫院做了8次修復處女膜手術,當她再次來醫院想變回“處女”時,遭到了醫院的拒絕。由此,這家醫院出臺了一項規定:處女膜的修復手術,每人限定只能進行一次,經查屬重復手術者不予接待。據稱,醫院此舉是為了維護性道德。(5月24日《重慶晨報》)
就手術說手術,病人(修復處
女膜者似乎不算病人,但也姑作此說)要做,醫院能做,照單收錢,直管做去;要是說到道德,實在有點牽強附會。
修復處女膜,雖然不像整容那樣整在明處,其效果形同整容:不再以真相示之以人;甚至也和整容一樣,它是為了給某些人一個舒適的感受;因而也可以說,像一般的整容一樣,它給人的也是一種技術修整過的外表。你可以指斥它是傳統丑陋的痼疾、是病態心理的折射,但它確實解決了一些善良女性的隱憂,避免一些原本很難避免的不幸。如果說,謊言有時是善良的,那么,通過手術修復的處女膜,也未嘗不能算上一種。從這個角度說,它有點“道德”。
如果說,做一次手術如果是道德的;那么,做8次手術何嘗就不道德?騙一個人是道德的,騙幾個人何以就不道德?為婚姻騙人如果是道德的,為生財騙人何以就不道德(是否違法另當別論)?換個角度看問題,騙取別人一生的信任、忠誠與幸福,比騙取別人幾筆錢,到底哪個更算不上道德?真是越說越糊涂。更不用說,道德的準則從來是動態的:建立在“處女情結”上的所有“道德”,都早已陳腐得發霉。非要在一次手術與8次手術之間,區分什么“道德”、“不道德”,實在有些可笑。
即使醫院的初衷確有性道德的考慮,但從可操作的層面看,還是有些一廂情愿。且不說是不是“三陪女”,醫院未必能查證;即使有查證的技術,醫院也未必有查證的資格。把是否“三陪女”作為手術的前置條件,已經涉嫌侵犯隱私;更不用說“三陪女”也未嘗沒有不幸可言,她們也未必就沒有理由成為醫院的救助對象。如此說來,道德與否,越來越是一筆糊涂賬。
一家醫院,弄出一個沒有理由,也沒有可操作性的規定,雖然以道德的名義,還是讓人想到它的商業動機:拒絕可能是假的,招徠倒可能是真的;有人來做過8次云云,更像在說明他們手術的高明。——招徠就招徠吧,別拿道德作幌子。如果說這家醫院真的是在維護“性道德”,那干脆就不做處女修補術,這樣“道德”得才徹底。
作者:慕毅飛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