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術實力把短腿變“長”,是周厚健和很多中國企業共同的奮斗目標,如今,周厚健執掌的海信已經成功地研制出自己的“信芯”,7300萬臺電視將擁有“中國芯”,但“信芯”還有更深遠的意義!靶判尽保瑸楹P,為眾多中國的民族企業帶來了信心: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并進而
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能夠與國外名牌企業一爭高下!用周厚健的話來說,要想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就必須發揮后發優勢,進行自主創新。
周厚健:積極發揮后發優勢,加速自主創新,是提升技術實力的突破點。自1962年進行后發優勢的理論研究以來,后發優勢成為重要的經濟理念,經濟增長的源泉是生產要素的增加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由于土地、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限定,技術進步成為增長的主要部分,技術后發優勢成為后發優勢中最重要的部分。充分發揮技術后發優勢,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切實可行的經濟追趕戰略。
要判斷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發展或生產力發展的潛力,其實只要看這個國家社會技術創新的可能性多大。因為生產要素、產業結構調整都決定于技術創新,所以一個國家經濟結構改變的可能性,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生產方面的潛力,其實主要是看這個國家的創新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企業應當是國家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因此信息產業的創新能力,直接影響著國家在該產業上的發展速度。
技術創新在我們不同發展階段的投入是不一樣的。如果發展中國家依靠自己的發明,不斷重走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而通過引進技術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帶動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變革,這就是所謂的后發優勢的主要意義。
有學者提出中國應該發揮后發優勢,努力實現科學技術的快速崛起,韓國、芬蘭這些新興國家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發揮后發優勢方面做得比較好。首先是在風險大的新興領域,后人可以在發展前景逐漸清晰的條件下,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和較低的風險迅速追趕前人。并且通過不斷改進創新,迅速做到后來居上。
中國企業已經形成了技術磨合的良好態勢,促進了經濟持續穩定的高速增長,推動了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果。在此需要提出的是,在后發因素的戰略過程中,始終要把自主創新作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過去,我國的電子信息企業在發展中過度依賴于經濟因素,因此造成普遍存在技術先進性不足、適應性不強的問題。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也有很多不利因素,發達國家的強化技術壁壘,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增加了發展中國家向先進國家技術引進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