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當前的中國民族電子信息產業雖大但不強。”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昨在2005國際消費電子產業發展論壇主題峰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本土企業的差距。他認為,如果我們的企業不能在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上有所提升,許多企業將面臨被淘汰或淪落為僅賺得一點點利潤的加工企業。
如何克服技術落后呢?周厚健指出,積極發揮后發優勢,加速自主創新,是提升技術實力的突破點。如果發展中國家依靠自己的發明來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這顯然是行不通的;而通過引進技術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在此基礎上實現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變遷,這就是所謂的后發優勢的主要意義。韓國、芬蘭這些新興電子國家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發揮后發優勢方面做得比較好。
周厚健說,自主創新是提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能力的戰略要求,也是我國實現從信息大國到信息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他提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要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技術后發優勢,首先必須保持國內技術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在一些重要的產業保持技術領先,是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基礎條件。由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多元化、多領域和集群的特征,政府應為發展目標和模式定好位,在有一定優勢的高技術領域,如視頻領域等,若干關鍵技術應有較高的自主知識產權能力,有較高的自主開發能力。只有這樣,隨著技術分工愈加細化,在某一環節上實現技術突破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其次,技術后發優勢的實現方法,是要發揮企業在技術引進、技術學習和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應該借鑒技術創新取得突出成績者的經驗,通過在骨干產業設立工作室,強化企業的應用技術研發能力。此外還應推出政策,鼓勵企業融入創新技術,構建好企業技術學習網絡。本報記者鄒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