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關于濟南“航意險事件”的連續報道引起了多方關注,就在共保體和機場的手續費之爭尚無定論之際,在業內外又產生了一場關于航意險共保體這一航意險特定營銷主體的討論。有人認為,航意險共保體的存在,已經限制了各家公司的自由競爭;也有一些人認為,從目前濟南保險市場發展的現狀來看,航意險共保體將長期存在
下去。
共保體讓小公司瞻前顧后
為了改變航意險產生之初的惡性競爭局面,1998年,省城人壽、平安、太平洋三家壽險公司成立了航意險共保體,到目前為止,加入共保體的保險公司已達11家(本報7月10日曾報道)。可以肯定地說,在共保體產生之后,濟南的航意險市場明顯規范了。但在近年來,隨著保險公司的逐漸增多,各家保險公司在加入共保體的同時,又頻頻在共保體之外尋求自己的利益,尤其是一些小保險公司。
一位共保體成員向記者透露,近年來,航意險共保體不時受到成員單位既“共食”又“獨食”行為的沖擊,一些成員單位經常私自到機場等地銷售航意險替代產品。為此,共保小組先后使用了行業自律警告、通報批評和經濟處罰措施。一些受到處罰的單位,往往以“跨越行規只是保險代理人的個人行為,和公司沒有關系”等理由推脫,但實際情況怎樣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一家保險公司的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共保體真的解散了,對我們也不會有什么影響,反正我們的份額只有6%左右。”
希望共保體解散的還有機場,一位機場負責人認為,在共保題解散之后,他們將會選擇幾家自己認可的公司到機場銷售保險,肯定不會是現在的11家。
濟南保險市場需要共保體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濟南市保險協會副秘書長孫志茲認為,雖然共保也有一定的弊端,卻是最適合目前濟南保險市場現狀的一種營銷模式。孫秘書長認為,無論是從經營航意險的門檻來看,還是從充分保護保險公司和投保人的利益的角度來看,目前都找不到比共保更好的模式。據了解,根據國家最新規定,銷售航意險必須同時具備電腦聯網、機打保單和實時監控三個條件,前期的設備投入很大,目前濟南共保體剛剛共同出資開通了20多家代理點,如果這些代理點的設備由一家公司來承擔的話,資金壓力將非常大。
同時,與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濟南的保險市場發展還不夠成熟,此時取消共保體,新一輪的價格戰將不可避免,最終利益受損的還是保險公司。此外,維持共保還可以保障市民買到真保單,維護投保人的利益。據介紹,即使在目前共保的情況下,還有一些機票代售點在沒有取得保險兼業代理資格的情況下,銷售手寫保單和外地保險公司的保單,市民購買了這種保單后,即使出險也很難得到賠償。在目前監管體制還有待完善的情況下,一旦將航意險市場徹底放開,后果將不堪設想。
取消共保體是大勢所趨
雖然共保是目前最適合濟南保險市場的一種營銷模式,但濟南市保險協會和山東保監局的有關人士一致認為,從長遠來看,取消共保體將是大勢所趨,至于何時取消共保體要視省城的保險市場發展狀況而定。山東保監局有關人士認為,共保只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從長遠來看,隨著航意險市場競爭主體的增多和保險市場的不斷成熟,共保體肯定是要打破的。
據介紹,從外地航意險市場的發展規律來看,在共保體徹底解散之前可先經過一種稱之為“共管”的階段。所謂共管,就是在航意險代售網點的終端加裝小鍵盤,由消費者通過鍵盤操作選擇投保的保險公司,使航意險的市場份額及費用承擔由人為劃分轉變為市場選擇。通過引入一定的競爭,打破部分保險公司吃“大鍋飯”的觀念,為以后共保體退出市場做好鋪墊。(記者 魏傳強)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