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青島保稅區提出并實施了“向科技要土地、向空間要土地、向時間要土地、向‘閑置’要土地、向‘機制’要土地、向‘政策’要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大批項目入駐青島保稅區,出現了“項目多、土地少”
的現象,面對土地資源極度匱乏、發展空間遭遇瓶頸的現實,青島保稅區確定了“空間發展、增值發展、立體發展、輻射發展”的思路,從合理確定用地規模、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工業園區資源共享等六方面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推進土地市場環境建設。 首先,青島保稅區從招商的源頭入手,制定《關于加強保稅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對用地項目投資規模、科技含量、稅收、環境保護等內容進行了嚴格規定。重點引進占地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和企業,堅持以投資規模、生產規模確定用地規模,投資強度控制指標從90年代末80萬元/畝,逐步增加到200萬元/畝。其次,青島保稅區努力提升現有企業用地的集聚度,項目的科技含量和土地利用率,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類項目集中定點,以節省設施投入及土地投入,盡可能使用少量土地資源產生最大使用價值。目前,保稅區高科技含量企業占入區項目的60%以上,并已形成了韓國貴金屬加工園、橡膠加工分撥中心、臺灣發明人創業園、香港紡織城、國際建材自由貿易城、國際商品展示中心等9個特色園區,極大地提升了單位面積土地的投入產出率。經初步測算,已投產的生產性項目土地投資強度約為431.8萬元/畝,產出率約為789.91萬元/畝。
同時,青島保稅區引導企業確立立體的用地觀,向空間要土地,向“地下”要土地。一方面鼓勵企業建造多層廠房,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兩大空間,多方引導企業內部挖潛,對廠房進行改造,平房建樓房,樓房建多層;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工業標準廠房建設,標準廠房容積率達到2。在規劃控制指標上,要求工業用地容積率不小于0.7,要求主體建筑高度不低于12米,層數不低于3層,目前建成區平均容積率為0.8。
在努力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和建筑容積率的同時,向時間要土地。他們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速度,加快項目建設周期,使有限的土地能在短期內產生可觀的效益。所有項目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前,與管委簽定《項目建設推進協議書》,嚴格規定項目開、竣工期限及項目推進進度及制約措施,防止曬地,促項目早投入早產出。對逾期不開發建設,甚至長期閑置的土地,通過收取閑置費、協議收回、無償收回、公開出讓等方式予以處置。同時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工業土地利用狀況大排查,對現行企業內的留白土地狀況、綠化用地狀況、廠房設施布局及舊廠房改造利用、供而未動項目用地狀況等進行摸底調查,把一些既沒有實力開發又不符合保稅區發展產業導向的企業清理出去,其中15宗閑置土地到目前已全部盤活,累計盤活閑置土地面積16萬平方米。
青島保稅區加強建設用地全程動態管理,對土地使用設置多道“門檻”,嚴把用地審批關。對申請用地項目的投資額、科技含量、產業發展前景、稅收等指標進行對比,擇優定點,堅決杜絕質量不高的項目。同時建立土地市場化運作機制,進一步規范協議出讓土地使用權行為,較早對工業用地出讓引入競爭機制,以掛牌競爭選址方式出讓,優化了土地資源配置,提高了項目質量,使區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趨合理。
據了解,作為沿黃流域九省區惟一的保稅區,青島保稅區還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積極探索“區區聯動”新模式,嘗試在周邊建立投資“飛地”,實現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面積投入產出率,增強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
目前,該區2.5平方公里土地上已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0多個項目入區投資經營,其中投資過千萬美元的大項目47個,世界500強企業22個,約占青島市500強項目的1/5、全省的1/8。一年實現每平方公里創造地方財政收入1.4億元,各項稅收4.8億元,GDP超過13億元,單位面積產出率居全省第一。(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