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嶗山,在其景區內沙子口西澄瀛村附近,一塊上書“青島嶗山百雀林生態觀光園”的醒目標牌,赫然映入游客的眼簾。園內鳥魚花香,林木蔥蘢,小橋流水,竹徑通幽,置身其間,猶如進入人造仙境一般,人們無不為之贊嘆叫好,流連往返。 可有誰知道,就在
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綠色稀疏的荒山。是他,人稱“山大王”、現為公司總經理的張學珠,歷盡千心萬苦,才使荒山變成今天的綠洲的。 1995年春,正是國內建筑行業如火如荼,走勢十分強勁的時候。而就在此時,張學珠竟出人意料的作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放棄自己如日中天紅火的地產生意,回村包租治理村后那片荒山。話一出口,全家人愣了,凡是熟悉他的人無一不說,“這不是犯傻吧?”……
要知道,在當時,當地棄農、棄荒經商風氣正濃,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竟有人要承包荒山,盡管國家和各級政府一再倡導,可這無疑是如同向人群中扔了一枚“悶彈”,一時間讓人回不過味來……
誰也不懂張學珠的心思。原來還在20年前,年僅16歲的張學珠,初中畢業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到嶗山風景區內干了將近兩年的護林員。在此期間,他深深地領略了綠色大山與社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他暗自發誓,有朝一日要用自己的愛心和智慧開發大山,保護家園。他說干就干,毋庸置疑,誰勸也不行,誰攔也不住,鄭重地向村委簽下了承包村后那千畝荒山50年不變的協議。
開弓沒有回頭箭。剛開始他有熱情,但缺少經驗。1997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旱災襲來,使他剛剛栽下去的近4萬株樹苗,眼巴巴地瞅著被活活干死,所剩無幾,對他當頭就是一棒。是啊,“遠水解不了近渴”。治理荒山,栽種樹木,山上無水哪成呀?于是,他便一邊栽綠,一邊修路、打井、截塘壩。與此同時,他又一次購進10幾萬元的果樹苗,搞了大棚種植,這在當時,如此規模的棚種果苗,在國內尚不多見。
就在他干勁十足,躊躇滿志,為自己承包荒山了卻了一樁多年心愿而欣喜之時,沒成想,1998年那場突然而至的洪澇災害,不僅在中國南方肆虐,而且也波及到了北方。由于缺乏經驗,這場災害不僅將張學珠辛辛苦苦搞起來的果苗大棚全部沖毀,還連同他雇人肩抬背扛砌起來的部分地堰、地塄也一起沖跨。前前后后兩年多來投下去的200多萬元資金,就這樣打了水漂,初見端倪的成果被毀于一旦。接二連三的打擊、山上生活的艱辛、四處奔波的勞累、家里外面的不理解、背著“傻子”和“山大王”的諢名……這一切,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使這位曾經事業一帆風順,一向凡事不服輸,生性剛毅,年屆36歲的中年漢子,平生第一次感到了人生的渺茫、事業的盡頭,一時間,他萬念俱灰,不知所錯,趴在大山上一頓號啕大哭,整整半個月沒有出門。
痛定思痛,他爬了起來,重整旗鼓,振作精神,繼續向荒山要綠。他一邊改善荒山的基礎條件,一邊采用國內最先進的技術,研究引進栽培各種林木、花果、鳥、禽等,對千畝荒山有計劃的分步實施,充分利用,科學開發,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打造”。
一晃十年過去。張學珠摸爬滾打,一路走來,將開始的千畝荒山,發展為目前的擁有“百雀園”、“百林園”、“百花園”等10大園區,栽種各種林木、花果等百多萬株,建有2座水庫,8處塘壩,7處木制園林景觀,千米觀光走廊,30多畝地的熱帶雨林,60畝地的嶗山茶園,集休閑、觀光、
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園林,總面積達到了2.3平方公里,先期投入已達2000多萬元人民幣。
張學珠的荒山綠化,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般性的栽樹種綠,而是走出了一條同國際化接軌,與旅游相連,從初始的種植農業、高效農業、城郊農業、設施農業等,一舉躍升為現代化的生態觀光農業的成功之路。它不僅僅起到了綠化荒山,保護自然環境的作用,而且,帶來了旅游、觀賞和經濟、社會的多重效益。他先后被評為全國“治理四荒‘先進個體業者’”;首屆山東省和青島市的“十佳杰出青年農民”;青島市嶗山區優秀政協委員等。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對此,張學珠有著更深的理解。面對未來,他感慨萬千,對自己所選擇的這條綠色之路無怨無悔。不久的將來他還設想到水土流失嚴重的西部去開發綠洲,把目標瞄向更遠!呂璽珠何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