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俄“北方四島”之爭再度升溫,而其實俄(蘇)日之間關于齒舞諸島、色丹島、擇捉島和國后島,即日本所說的“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的爭端有一段漫長的歷史。
兩度談判兩度擱淺
1955年6月,蘇日正式談判在倫敦舉行。談判一開始,日方代表就提出7
項建議,包括要求蘇聯歸還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蘇方代表則堅持,在日本所提問題解決前,應首先消除兩國間的戰爭狀態并建立外交關系。
經過幾輪討價還價的談判,到1956年3月初,除領土和海峽問題外,蘇日雙方就其他問題都達成了協議。
7月31日,蘇日重開談判。
日方提出了新草案,仍堅持蘇聯應將四島歸還日本。遭蘇拒絕后,日本再次提出草案:蘇方將齒舞諸島和色丹島交給日本,但日方不放棄對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的所有權。此方案再次遭蘇方拒絕,談判中斷。關系正常化VS歸還兩島1956年9月11日,日本首相鳩山一郎致函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如果蘇聯同意以下5點,日本準備參加為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的談判。這5點是:1、結束兩國間的戰爭狀態;2、互設大使級外交代表機構;3、盡快遣返留在蘇聯的日本公民回國;4、漁業協定生效;5、蘇聯支持日本加入聯合國。”
此函表示鳩山內閣立場發生變化,于是談判于10月13日~19日在莫斯科舉行。
10月19日晚,兩國于克里姆林宮簽署了聯合宣言和關于發展貿易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的議定書。關于領土問題,兩國“同意在蘇聯和日本確立正常外交關系后繼續締結和平條約的談判。”同時,“蘇聯同意向日本歸還齒舞諸島和色丹島,但實際歸還是在締結蘇聯與日本的和平條約之后實施”。
國威和戰略的問題
蘇聯之所以提出交還齒舞諸島和色丹島,是因為這兩個島嶼離日本較近,將這它們據為己有弊大于利。因此,蘇聯一直堅持蘇日國境線從北方四島中間穿過,這樣將使蘇聯有一個相對寬闊的中間地帶,及更多安全、防衛和戰略上的回旋余地。而之所以不放棄擇捉島和國后島,赫魯曉夫另有考慮:“在經濟上,這些領土沒有任何意義。相反,它給我們帶來大量損失,是沉重的負擔。但在這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家威信及戰略方面的考量。”
而在日本方面,除了政治和外交利益外,要求歸還北方四島體現了日本對巨大經濟利益的追求。還有就是收回四島,將使國境線北移,從而擁有更大的安全防衛空間,這也是一個“國威”和“戰略”問題。
隨著歲月的推移,只能交出齒舞諸島和色丹島,除此蘇日再無領土問題,就成了蘇聯政府的國策;而促使蘇聯(俄羅斯)早日歸還四島也成了日本政府的國策。雙方爭執不下,一拖就是半個世紀。半個世紀以來,由于蘇聯(俄羅斯)未能與日本簽署和約,所以齒舞諸島和色丹島也就一直未能歸還日本,北方四島問題也就長期成為蘇聯(俄羅斯)和日本外交中懸而未決的問題。